曾池
2013年3月25日,初春时节的清晨,天气有点阴冷。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们的老书记杨志庆同志走完了他平凡而壮丽的84个春秋,离我们远去了。据说,当天他走得很坦然,弥留之际还反复叮嘱亲属,并立下遗嘱,要把自己的骨灰送回故里,先将部分撒在九凌湖,余下的再择日安葬,这才算善始善终,叶落归根。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杨志庆同志至死不忘贵港,终生怀恋乡梓的浓郁之情。
一
杨志庆同志原籍贵港市覃塘区五里镇东流村,生于20世纪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的30年代,家里世代务农。
杨老自幼聪颖,爱舞文弄墨,村小毕业后,即考上木格国中就读,后又转入师范班。直到全国解放,风华正茂的他,立即投身革命,参加工作队,与南下干部们一起,先是下乡发动农民进行土改,后又投入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就在这段时间,他凭借下乡蹲点所见所闻,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调查报告,且频频见诸报端,其中《岑溪县莫寿全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合理化建议的经验》一文发表后被毛泽东主席看中,于1956年入选中共中央办公厅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主席并作了“这是一个创造性的经验,希望读者注意”的点评。自此,杨志庆名声大震,不久被调入玉林地委宣传部,并负责创办《大众报》。在杨志庆同志主持下,《大众报》越办越有特色,逐渐成为中国南方一份较有名气的农民报纸。“北有盐埠‘大众\’,南有玉林‘大众\’”,这便是当年广大读者的中肯评价。
70年代中期,杨志庆同志奉命调回贵县任县委书记。当时正值“文革”后期,百废待兴,紧接着便是拨乱反正。作为一个大县的当家人,面对的又是乡亲父老,其压力之大、担子之重可想而知。但他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狠抓生产,稳步推进,很快便使贵县的经济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被称为贵港划时代巨变的西江大桥,就是在其任内建成的。在发展农业生产上,他也敢于跨大步,注重创新,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传统,大力发展糖蔗业,甚至不惜将地里的黄豆改种甘蔗。1980年,“黄豆事件”炒得沸沸扬扬,并成为当年高考的政治科分析试题,贵县由此声名鹊起,糖蔗业也顺势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贵县“中国第一糖城”之美誉由此而来。
二
1979年,杨志庆同志由于主政贵县成绩突出,被上级提拔重用,任广西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重操旧业,成为自治区名副其实的新闻媒体掌门人。他人虽离开了贵县,职务也升迁了,但他的心还无时不惦念着贵县,事无巨细,只要碰上机会,总乐意为家乡出谋献策,乃至身体力行。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从乡下调入由南山高中改办成的县职业中学,开初办学条件很差,尤其缺水,供电也不正常,后经校领导反复向县里反映,从而得到曾在那里蹲过点(园艺场时期)的县长的重视,拨款把自来水从南山公园引进校园,从而改变了长期来靠手扶拖拉机到外单位拉水解决近千名师生的饮用水老大难问题。在感动之余,我以《水系县长情》为题写了篇报道,在《贵县日报》发表后再投向《广西日报》。见到我的文稿,杨老在百忙中还与我通了电话,他特别向我指出,文章要紧扣主题,“情”该是全文的主线。县长就是动了“情”,触及了灵魂深处之后,才有了要为师生解决长期缺水困难的行动。我按照他的点拨再修改后,没几天工夫,文章便在《广西日报》发表了。到后来,由于《贵港日报》曾一度特聘我为摄影记者,此后我的不少反映贵港发展变化的摄影报道,如新世纪广场、高速公路大桥、郁江两岸新旧景观对比、现代化垃圾处理场等图片,都是得到杨老的关照而优先见报的。贵县撤县建市前,一些造势之作连续在《广西日报》发表,也包含有杨老的一臂之力。
直到2006年,杨老虽已退休,并把余热倾注于他所钟爱的根雕和石刻艺术中去了,但当我和朋友为筹办旨在弘扬地方文化的《贵港万花筒》画册而专程赴南宁造访他时,深深地感到他还是念念不忘贵港。当我们道明来意并拿出第一期画册版式给他过目后,他十分动情地说:“你们搞地方文化研究,这是个很好的课题。但是务必刻苦用功,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说完还提笔写了“弘扬地方文化,丰富人民知识”的条幅相赠,以此激励我们。只可惜事后没有按照杨老提到的“从研究内容,直到平日通联、经费、印刷、发放等事项都得统筹兼顾,全盘考虑”去逐一落实,以致画册仅印了十多期便停办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个老领导、老报人的处事风范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对我们的教诲,更体现了他对贵港地方文化事业的诚心关注。
三
1988年冬,南山寺举行建寺千年寿诞庆典。筹委会及时给杨志庆发去请帖,请他回贵参加活动。后来听说他收到请帖后回电话说,因庆典那天他有公务外出无法回来。筹委会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怎么也少不了这位前任书记,如果他真的不能在当天回贵,可请他提前回来指导。就这样,他实在不好推辞了,便于庆典前一天回到贵港,直抵南山寺。他认真听了筹委会的汇报后,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尤其指出最好能借助千年庆典这个平台,唱点“经济戏”。这在20世纪80年代,能提出如此建议,是很有眼光的。快结束时,有位文化界的同志提议,既然杨书记明天无法到场,是否可留下点墨宝,参加书画展览。杨老想这也有道理,于是立即提笔,信手而书,不一会儿,“人求佛,佛求人”这六个飘逸且极富哲理、耐人寻味的大字便跃然纸上。待到第二天在现场展出时,更是引来众多观众观赏议论,共同探讨字中的含义。可惜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要用手中那台较为低档的海鸥相机,把如此珍贵的资料翻拍下来。待过了数年后,我参加市政协会议提及此事时,已查不出那条幅的去向了。
以上记述的,仅仅是杨志庆同志生活中简略的二三事,但足以说明他在有生之年,无时不在眷念着生养他的故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念念不忘,总想着要把这片土地建设得越来越美好。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年他主政贵县期间,曾多次回到老家三里、五里一带考察,并构想过,要把九凌湖和七星山开发成旅游景区,甚至计划开挖人造河把郁江水引进那里并同横县连通,使镇龙山、伏波庙连成一片。如果这个构想经论证可行并能在我们这一代实现,那么,这块古老而开阔的大地上的奇山秀水,将可与甲天下之桂林山水相媲美了。难怪他要叶落归根!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