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帖
20多年前,我参加过两次高考,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高考是一座独木桥,千军万马来挤,最终能挤过去的,总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人只能失望而归。
记得初次参加高考,是1988年。那年7月,对于我来说,是黑色的,苦涩的。本来,在临考之前,我也像所有考生一样,踌躇满志,偏偏就在高考那天,我拉起了肚子,整个人几乎虚脱了。那一天,我坐在考场里,有气无力,平时所记的知识,怎么也回想不起来,只能凭着感觉机械地做完题目。虽然后两天身体有所好转,但也不能完全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结果,我以微小的分差落榜了。
在那些失意的日子里,因怕提及高考,被人嘲笑,我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敢走出家门半步。就在我对人生、对前途感到苦闷、彷徨甚至绝望,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时,一首歌改变了我的命运。一天晚上,家里的电视机传来了这样的歌声:“平生勇猛怎会轻就范,如今再上虎山……”这是当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再向虎山行》的主题歌,歌声雄壮豪迈,我听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在心中暗暗决定:去补习,明年再参加高考。
1989年,又是一个7月。那时,电视正热播《射雕英雄传》,而我,经过一年的磨砺锤炼,终于像电视中的郭靖一样,可以“射雕引弓”,“笑傲此生”,迎来了大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个7月,对于我来说,是红色的,甜美的。
从黑色到红色,从失败到成功,两次高考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在人生的路上,有偶然,更有必然,只要你不放弃努力,苦涩之后,迎来的必定是甘甜。(韦以富)
跟帖
我于1979年考上大中专院校,是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后本村第一个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领取录取通知书当日,全村父老乡亲的目光聚集于我家,父母亲更是喜在心里。在他们看来,忍饥挨饿送我读书的艰辛总算有了回报。(侯宣光)
记得1982年7月7日的早晨,妈妈特意起得很早,为我做了一顿小灶——浓浓的鸡蛋汤。读书10年,从未吃过妈妈为我单独做的小灶。这顿饭,饱含了父母的期望。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左邻右舍、父母单位的叔叔大爷、婶婶大娘都十分羡慕。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看人家那孩子……”在当时的长辈看来,考上了大学,甚至是考上了中专,意味着不花钱就有了铁饭碗,成了国家干部,是光宗耀祖的事。(王树来)
我1985年参加高考,在优势科目发挥欠佳的情况下,进了一所重点大学的传统专业。这并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服从分配的结果。高考那年印象最深的就是下了三场冰雹,特别是第一次,在我们离校那一天的傍晚,狂风夹着鸭蛋大小的雹子,落到砖头铺的地面上都能再弹起一米多高,迎风面的玻璃几无一块完整,树枝、树叶遍地,大街上西瓜全漂了起来,好多人家都灌了水。(shihd)
我是1986年高中毕业的,要参加高考必须先通过预考。当年,我预考以10分之差与高考失之交臂。第二年,我重整旗鼓复读,再次冲刺时,却意外地发挥失常,仍然无缘参加高考。因此,高考成为我曾经的“痛”。痛定思痛后,我没有怨天尤人。当年招代课教师,通过层层考核,我成为一名代课教师。几年之后,碰巧原玉林地区公开招聘一批乡镇干部,我应聘,有幸成为幸运儿,至今已工作了20多年。“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正确面对人生境遇,不卑不亢,找准方向,也能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韦钰泉)
2003年高考,我一只脚受伤了,是一瘸一拐进的考场。当年的数学试卷尤其难,填空题结束后,大题目一题也做不全,旁边的同学早就趴在那等交卷了,后来才知道他也压根都不会。数学考完试出来,校领导、班主任都在考场外等候我们,怕大家的不良情绪影响后面的考试,给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宽慰工作,记得中午送考的车上播放的歌曲是《伤心太平洋》,真是应景呀!(彩梅)
我是2003年参加高考的,那年“非典”弥漫,紧张加不安。我因为体温过高而被拦下来,但最终没有单独给我开教室,我顺利进入考场。虽然数学很难,但其他科发挥正常,考得还不错。(王翠萍)
我2004年参加高考,既有惊喜,也有沮丧,惊喜的是语文竟然考了127分,沮丧的是最拿手的生物却考砸了,总分只有560多分,上不了一本。看到很多同学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我感觉特别失落。(chenxiao)
高考的最后一天,我背着所有的课本在考场外等着我那些可爱的同学,铃声一响,我就冲了进去。在考场的走廊上,我们欢呼,发出莫名的怪叫,一起撕毁了所有折腾了我们三年的课本,让这些曾经的烦恼随风飘扬。(易哲)
我有个农村的堂弟,他的孩子去年高考,除了买了许多补脑保健品,还专门请人修整了家里的祖坟山,上寺庙求了菩萨,“菩萨”说,他的孩子肯定高中,不过要出几百元的香油钱,堂弟照办了,可去年孩子高考仍然名落孙山。复习了一年,孩子今年再考,堂弟再不做傻事、花冤枉钱了。(huzi79)
下期话题:最近,有中国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上“到此一游”的字样。此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参加讨论。
联系方式:1.信寄537100贵港市贵港日报周日特刊,信封标明“周日话题”字样。2.发电子邮件至guigang.xq@163.com。3.QQ留言或QQ邮箱,号码:277959605。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