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闫文学陈明)用2012年流行于国人间的一句话“你幸福吗?”来问五谷城乡桐寨村村民,回答是:“我们比城里人还要幸福!”
鼓了钱包是农民向往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盘点桐寨农民的钱袋子,记者发现,2012年,劳务收入成为桐寨村农民纯收入稳步增长的第一因素,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占到人均收入的40%以上。
“张彦生,你快点行不?不然要迟到了!听说这次培训的内容比往年更实用,以后我们出去打工更有票子赚了。”3月15日,受五谷城乡政府的邀请,吴起县人人技能办公室讲师们深入该乡桐寨村开展劳务品牌培训,送劳动技能到家门口。村民们迫不及待地等候着讲师们的到来,培训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农民高高兴兴参加在家门口开展的劳务技能培训。
说起张彦生,村民们都诙谐地称他为“机器人”。原来,他是一个不知道苦和累的“劳务专业户”,无论鸡叫半夜,刮风下雨,只要一有活干,他就会和他的老伙计——农用三轮车第一时间赶到,而且活干得漂亮,也务实勤恳。三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两个上初中,妻子操持着家里的一切农活,他一心扑在务工上,这几年下来,光他自己劳务务工收入就达七万多元,成为村里的“务工状元”。
今年已年过五旬的闫光福,妻子多年来疾病缠身,自己没办法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这两年村里成立了几个合作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他每年秋季帮着合作社分捡洋芋,在家门口就可以收入8000多元。
这几年劳务输出给桐寨村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村支书张彦财兴奋地掰起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账:“马铃薯、养猪和小
杂粮这三个合作社为我们桐寨村农民发展劳务产业提供了肥硕的‘土壤\’,就拿马铃薯合作社来说,去年收购马铃薯将近3万吨,装卸一吨20元,分捡一吨40元,光这一项村民就可收入200多万元。小杂粮合作社长期雇佣了7个人,人均年工资3万元。另外还有马铃薯从地里到冷库的运输费,村里几个大型猪场,鸡场,砖场都需要劳力,加之村上春季植树造林、山地苹果采摘、石油企业配套劳务和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等等,去年全村仅劳务收入就达近500万元,人均近6000元。”
“近年来,桐寨村许多农民工通过培训,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技能、提高了素质。农民工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和自己的勤奋刻苦,已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技能型务工能手,涌现出一个个打工致富回乡创业、“转移一人脱贫一家”的生动典型。”包村干
部、五谷城乡党委副书记李树果介绍说。
“喂,你是,榆林机场我订的鸡仔到了?好的,我马上去取。”村里养鸡专业户李锦龙刚刚喂完了鸡走出鸡场,机场的电话就到了,这是他从外地订购的1000只“梁凤凰”鸡仔,这种鸡肉质好,出栏快,每只刨去成本,可净赚20多元。
李锦龙是村上早期外出务工人员,几年下来,他靠外出打工赚了点钱,看到家乡日益红火起来的合作社,他也放弃了外出打工,在家乡开办起了一个千只以上的规模养鸡场。
“从李锦龙的创业中可以看出,我们桐寨村的劳务产业也在发生质的变化,不单单只停留在过去的打工经济、‘讨饭\’经济上,我们正在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经营的新型农民。”李树果说。
“跳出农业抓农业、城乡互
动促农村、转移农民富农民”是吴起县委、县政府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思路。县上按照“政府引导、企业配合、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组建成立了劳务中介公司,引导农民围绕石油开发、建筑工程等进行劳务创收,逐步实现县内劳务用工本土化,让劳务经济成为吴起老百姓新的增收致富项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劳务开发工作中,提高农民工的创收根本在于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力素质。吴起正举全县之力全力打造一把开启劳务输出、富民之门的“金钥匙”。
今天的桐寨村人民,在劳务输出的大潮中,不仅挣了票子,活了脑子,也创了路子,富了村子。从最初打工“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桐寨村农民正走出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的“三步曲”。
B⑧
新闻推荐
初次见到老高是我来单位报到的第二天,他与我单位所在的小镇上其他的老头穿着无异,一顶褐色的凉帽,洗的发黄的汗衫,蓝色的粗布裤子和一双黑色胶底布鞋。唯一不同的就是他总是左手提着一根木棍,时不时在...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