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威(右一)走访贫困户。
本报记者 鱼玉军 文/图
7月7日,64岁的张雷威从榆林来到西安。作为省劳模,他这次应邀参加省上的一个活动,并打算去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办理一笔扶贫款手续。
从国企领导到扶贫队员
张雷威是国网榆林供电公司的一名退休干部,有43年的党龄,从事专职扶贫工作19年,现为米脂县沙家店镇李站村的一名扶贫干部。2000年,身为榆林供电公司工会主席的张雷威主动请缨,从此便与扶贫工作结缘。
19年来,张雷威的足迹遍布榆林市6个县区18个乡镇56个自然村,帮助3.4万人脱贫。从最开始的“一户一策”发展到现在成立合作社、打造富硒生态村,他让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6月,本已退休的张雷威却在村民的一片挽留声中继续着他的扶贫事业。
2016年,61岁的张雷威调整到米脂县沙家店镇李站村,成为扶贫工作队的一名普通队员。2017年,在张雷威的带领下,李站村成立了“和富顺养牛合作社”,开始筹建养牛场,并采取“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入股的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2018年9月,合作社买回17头母牛、10头公牛,正式开始秦川牛的养殖。
“合作社的肉牛已经发展到100多头,今年产了7头牛犊。”张雷威说,“最近,省电力公司资助了40万元,下一步要建小牛棚、饲草房、青储窖,进一步完善养殖场的设施。”
一个念头奔赴千里
今年3月份,天气刚刚转暖,张雷威就迫不及待地驾车外出,带着两名专家前往山西、河北考察富硒农业,出差费用都是他自掏腰包。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雷威了解到富硒农产品,便萌生了“发展富硒农业、提高生产效益”的念头。
外出考察让张雷威大开眼界,富硒茶叶、富硒苹果、富硒黑小米、富硒大米、富硒高粱米等,一系列成熟的富硒产品,给了他很大启发。
“种植富硒玉米,玉米发酵后喂牛,看看能不能通过消化转换这一生理机能,让牛肉里含硒,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富硒产品也能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张雷威说。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张雷威通过发展富硒产业,增强肉牛养殖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把李站村打造成榆林市首个富硒生态村。
“有些事情我们也不懂,就只能请教老张,为我们的事情他跑东跑西,操了好多心。他是真心实意为我们办事。”李站村党支部书记冯生成为张雷威竖起大拇指。张雷威的工作也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
“只要组织需要,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在。群众不脱贫,我就不离村。”张雷威说出了一名老党员的心声。
新闻推荐
记者范启彬近年来,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博士康长青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唢呐的宣传和保护,为此,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米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