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中
我不能够确切自己什么时候对于“生态”有了一种情感上的认知,但是我有清晰的回忆。生态与生活,其实是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一种状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基本国策,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密不可分的生活组成部分。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为响应毛主席和党的号召,我在老家新庄村回乡插队劳动。村子几位长辈近乎目不识丁,但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令我佩服,这些长辈一年四季在黄土高坡上和丘陵沟壑里,与天斗、与地斗,无论多么辛苦,从来看不到他们有愁眉苦脸的表现。他们虽年逾花甲,但干劲十足,打坝修梯田的体力活劳动强度很大,男女老少征山治水、战天斗地的精神总是豪情万丈。几年时间里,这个村子大概所有的支毛沟口都打上坝堤了,主沟的土坝把一年四季的长流水蓄住了。可是,沟道里潺潺不断小溪流水的风景不见了,许多河岸边的各种树木被挖掉了或者被水库淹没了。
朝夕相见几十年树龄的大树,几乎是一夜之际就不见了,十分令人沮丧。更让我郁闷的是,在主沟道后沟有一个叫做阳湾的沟道底,有五六棵老柳树,每到夏末秋初的雨季,在硕大无比的老柳树根部,可以毫不费力地采到一小篮子细嫩的蘑菇。母亲用少许的麻油炒出来香喷喷的地道蘑菇菜,那种扑鼻香味沁人肺腑。老柳树荡然无存,采蘑菇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大坝水库就在我家的坡脚下面,出窑洞门口不足百步,整个水库便尽收眼底。晚上,我一个人常常独坐在公式畔上发愣,这就是征山治水的成果吗?
陕北乡村十年九旱,还出门就爬山,汗水和旱情交融熬煎。面对恶劣的自然生态气候,农民朋友们毫不气馁,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活在期盼之中,无休止的肢体劳作伴随着焦虑、苦熬和梦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生态环境的天壤之别,会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也可能会影响到你一生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每年盛夏之际,是陕北的汛期,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降雨量会占到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1978年的7月份,一场大暴雨给我们这个村子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全村男女老少两年多来辛辛苦苦修筑的大坝,在不到一小时的强降雨过程中瞬间垮塌,轰然倒塌的坝体让水库里数十万条鱼儿破堤而出,被冲出去几公里。洪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瞬间冲毁了台地上绿油油的大片庄稼后才渐渐地平静下来,遍地活蹦乱跳的鱼儿在农民的田地上拼命挣扎着,居住在下游的人们成群结队,提着各式各样的容器去“捡鱼”。这一年,我在清华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专业上学,常常想着如何治理我们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得到溃坝这个令人悲伤的消息后,我的第一感觉,当年父老乡亲们吃苦耐劳、治理山河的良好愿望如此美好,但是这些愿望违背了自然规律,是不是大自然对人类在惩罚呢?
上世纪80年代初从学校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到位于米脂县城东一个叫做泉家沟的村子蹲点下乡。这个村子是十分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居住着130余户517位农民,山峁上生长着各种陕北小杂粮。因为工作性质和承担的任务,我把这个村子所有的坡坡坬坬都跑遍了。心里总想着如何能够找到一条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路子呢?
这个村是当年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科学实验区,我在这里一蹲就是八年时间,负责着全村的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和径流量观测。每次径流观测期间,我会不由得想起我们新庄村那年大坝溃塌这件事。在这八年里,我们数十位老中青科技工作者先后竭尽身心地辛勤工作,在资金、科技、人力的综合支撑下,全村的粮食总产量提高了1/3,总收入提高了1/3,植被增加了1/3,土壤侵蚀量降低了2/3。不过,泉家沟的农民兄弟们出生率也增加了1/3,农业经济学家一算账,农民人均收入和8年前基本持平。这就是当时这个村子的生活与生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名言对于我的影响十分深刻。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用“寻找”理想这个词,应该比较更恰当一些。在这个典型的黄土高原试点村里,所有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都尽心竭力艰难地探索着黄土高原治理的途径。因为在这个地球上,黄土高原是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而陕北黄土丘陵区又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核心区,因此,黄土丘陵区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人必须在面对现实的前提下,去努力、去奋斗、去生活。因为,生活就是为了生存,每一个人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质量更好一些。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掠夺和破坏大自然,当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就破坏了人类自身生存的生活环境,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大自然毫不客气的报复。上世纪80年代,在我们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时,大多数农民兄弟却强调怎么才能多产出粮食。后来的实践证明:“精种高产,退耕还林,发展畜牧,综合治理,保持水土”,当时一大批专家研究总结的这个黄土高原治理“二十字”方针,比新世纪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政策,整整早了15年。
关于生活与生态的诠释,大名鼎鼎的百度说:生活指为生存而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生活也是体现人类这种生命的所有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我的导师朱象三先生说:生活,是相对于生产而言的人类活动总称;50后同事鲁教授说: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60后学师常远教授说:生态,就是宇宙间一切有生命的生物生存状态;70后留学生刘黎明博士说:生态指人类和生物的生活状态,就是体悟生活的乐趣;我的80后网友忽忽@拉说:生活,本是生下来,精彩地活下去,奈何我们都在怀疑社会的真实与虚伪,这个世界便充满了猜忌;90后的几位大学生几乎异口同声毫不犹豫地说:生活就是体现自我的真实价值,人生才有意义。我想说:生活应该是每一个人从生到死的一种修炼,生态就是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根本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见习记者刘勃江摄影报道10月13日,由市体育局、米脂县政府主办的2018榆林树山山地自行车挑战赛在米脂鸣枪开赛。副市长...
米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