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鱼叔 独立鱼电影
李成儒跟郭敬明的舌战,又一次上了热搜。
事情源自于《演员请就位2》当中,一段对演技的评价。
在一段表演完成后,台上的几位导演都觉得质量很差,提出了各种问题。
但没想到郭敬明给出了评级最高的一张S卡。
李成儒坦言,这就是乱发卡,是对其它优秀演员的不公正。
其实,去年《演员请就位》开播的时候,李成儒跟郭敬明的舌战就曾经火到出圈。
他对低质量表演的「三如」箴言,更是成了后来观众吐槽演技的常用语: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这次《演员2》开播没几天,两人就又出现了这似曾相识的一幕。
大家看过后除了讨论这张S卡到底该不该给,还不禁产生一种疑惑——
为什么感觉李成儒总是在怼年轻人,怼小鲜肉?
其实不然。
李成儒做竞演类综艺的嘉宾,这也不是第一次。
如果翻翻他以往作为评委时候的表现就知道,这是他一贯的表达方式。
在《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里,有一场很典型的戏,张国立演的。
张国立演完之后,李成儒给出了自己的点评。
台上两人同时说话,声音重叠但又不完全同步,听起来很别扭。
张国立则解释说,其实是表现一种声音转场的过渡效果。
由帝王独白变成史官旁白,让最后的画面定格在时间里。
但李成儒并没就此罢休。
说在舞台上按照话剧来演,那种影视剧的感觉传达不出来,最直观的观感就是奇怪。
尽管有不同意见,但这一段看下来,并不会让人觉得李成儒在「怼」张国立。
因为张国立本身就有作品、有演技,谈起自己的想法也有理有据。
所以,这段更像是两人对于呈现效果进行的一番探讨。
那同样的表达,发生在和郭敬明的对话中,为何大家觉得他怼流量了?
更根本的,恐怕还是因为流量明星没有什么作品傍身,自己底气不足。
才会在同样的话语面前,给人一种纯粹在被攻击的感觉。
那他是特别针对流量,为了蹭热度骂流量吗?
至少鱼叔看来,真没有。
毕竟批评的话他不分人,对谁都说。
倪萍在台上演《大宅门》中的二奶奶,是家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辈。
李成儒点评说这场戏没搭上,倪萍的角色在台上来回溜达得太多,失了分量。
「如果你演一个皇太后,结果皇太后没事就自己溜达到对方门口去,连个龙车凤辇都没有,那能算皇太后吗?」
没有因为对方是倪萍,就对缺点避而不谈。
还有更加名场面的,一段话包含了三个人:杨坤、陆川、冯小刚。
杨坤演了《老炮儿》里冯小刚的角色,陆川看了后不痛不痒地夸了几句,说了点场面话。
李成儒坐不住了。
他先是直言,真不能夸,夸了昧良心。
又说,但有一点不错,最后的那段比冯小刚有样。
末了又说,如果真的热爱演戏,咱回头私下里讨论讨论。
杨坤到底演得如何,毕竟是跨界玩票,好不好大家也都看得到。
都看到了,却只有李成儒说出来了,这就是他的性格。
这一点在《演员请就位2》里面也有体现。
郭敬明发S卡给小鲜肉的问题,其他几个导演都颇有微词,但都很委婉。
只有到了李成儒这里,直接一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点名郭敬明在评判标准上过于双标。
其实大家都明白李成儒的性子,开口了哪有不讲实话的道理。
所以才一直cue他,终于cue来了这段刷爆热搜的点评。
这段话,说不定同样是大家的心里话。
所以在他点评的时候,尔冬升导演一直在旁边偷着乐。
他不但敢说,而且大多数时候,说的确实也有道理。
去年《演员请就位》里被他用「三如」评价过的那段表演,实在让人又尬又困惑。
今年《演员2》里引发S卡争议的那段就更不用说,槽点之多只凭一句「太差了」都不足以表达。
可以说,他批评的其实都在点子上了。
当然,遇到差的他会批,遇到好的他也一样夸得真心实意。
胡杏儿的一段表演,李成儒评价为「有层次、有激情、有爆发力」。
还特意指出了一个表演上的细节,到底是如何好的。
不仅是处于对优秀演员、优秀演技的尊重,也展现了一种专业的评判眼光。
但细细一品,其实他的点评说的并不复杂深奥,都是最基础的道理。
或许是现在大家在台上说惯了场面话,观众也听惯了不痛不痒的商业互吹。
所以,像他这样不加掩饰、直指痛点的点评内容,才会引起大家的热议。
更有意思的是,《演员2》的台上已经坐了四位导师。
而李成儒不是导师,成了一个独立的鉴影人。
虽然大家都可以针对台上的表演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想真正坐上去那个位置,还是得用实力说话。
说起李成儒,《重案六组》这种童年神剧许多人应该都记得。
他就是里面的警察大曾。
临危不乱、不动声色,对案情洞悉别有一手。
再说冯小刚的电影《大腕》。
他在里面只有几分钟的戏份,但至今仍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一分半的镜头一镜到底,丝毫不卡壳。
太有味,太传神,太上头。
他也是导演,自导自演了《龙须沟》。
这部剧改编自老舍创作的同名话剧,有着地地道道的京味儿。
在当时没有什么人看好的前提下,收视率一路高涨。
最后的大结局收视率达到了6.9,几乎是当时卫视收视率合格线3.5的两倍。
这样的实力不是一两天来的,而是经过了多年的积累。
李成儒从小对演戏就感兴趣。
曾拜北京人艺的董行佶为师,每个月一次的课程,他一上就是十年。
用他自己的话说,叫「打小儿蹲在城墙根底下练台词」。
后来长大考上电影学院,跟那一届的赵宝刚、张光北等后来的名家是同班同学。
院校学习的过程只能算是打基础,真正毕业后入圈,才是职业生涯的开始。
李成儒最初进入演艺圈,是跟在杨洁导演身边混出来的。
对,就是那个拍了《西游记》的杨洁。
杨洁曾经说过,台上有师徒四人,幕后也有师徒四人。
这幕后的师徒四人,说的就是她、李成儒、王崇秋、许镜清。
李成儒旁边是六小龄童
王崇秋是《西游记》的摄影师,许镜清是配乐,现在都已经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
在当时,年纪轻轻的李成儒担任的是场务。
说是场务,其实什么活都干。
在《西游记》剧组五年,要采景,要联系各方人员配合,要协调剧组内的大小事务、调配公共资源。
甚至还负责了一阵子的养马工作。
当时因为拍摄需要,杨洁导演争取到了买白马的资格。
李成儒就成了那个负责去买马运马养马的人,成了剧组里的弼马温。
李成儒喜欢演戏,又是科班出身,就想在里面随便演个什么妖魔鬼怪的小配角。
但杨洁不同意。
直接说,你去演戏了,剧组里这么多事情谁来做。
龙套角色很多人都能演,但把剧务安排妥当的活却不是谁都能干。
杨洁导演把他称为自己的左右手,直言少了他不行。
李成儒争了几次没能成功,也就认了。
在剧组五年,一个角色没演成。
不过,戏虽然没能演成,见识着实涨了不少。
当时的《西游记》选角,都是从各个地方的文工团、艺术团里找的,没有一个是外行。
一边是行家里手,一边是杨洁这样的大导演,李成儒就是看着他们的合作,度过了五年。
而杨洁导演对拍摄的要求高,已经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事情。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起点,也让李成儒从入行开始就对表演艺术格外严肃甚至苛刻。
《西游记》杀青是86年,李成儒真正成为演员是97年。
这中间11年的时间里,他的人生有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大起大落。
总结起来就八个字:
千万身家,一夜破产。
从《西游记》剧组出来,李成儒还是无戏可演。
恰好赶上改革开放的红利期,生意特别好做,他就开始倒腾货物做买卖。
卖苹果、买皮鞋、买带鱼,从东北到江南,南来北往的生意他几乎掺和了个遍。
马上,就攒起了不菲的身家。
有了本钱,他不再做实体经济,开始进入世界大盘炒汇,搞金融。
在90年代初期,这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根本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政治经济学头脑,几乎是敢做就能赚钱。
用钱生钱永远是最快的,不出几年,他就已经有了千万美元的身家。
注意,那可是90年代的千万美元。
人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巨量财富,就容易飘。
李成儒也一样,感觉自己炒汇已经成了老手,再投资就容易上头。
93年的时候,李成儒觉得自己能抄底,把身家全部投入了外汇市场。
谁曾想,美日贸易战打响,两国谈判崩盘,日元暴跌。
他千万美元的身家,在开盘几小时后跌至穿仓,血本无归。
后来在很多节目上,李成儒都说起过这段经历。
他也不避讳,直言当初就是钱多了就开始犯糊涂。
买东西就选贵的买,几万美金一身的西装买了一件又一件,穿不完就扔在那里也不嫌浪费。
虚荣、攀比,大家就知道互相比消费,比身家。
就一个字,浑。
所以说起《大腕》里那段「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台词,他其实对那种状态非常感同身受。
在改革开放前期的特殊背景,卖方市场红利暴增的年代,以及乘着机遇风口一步登天的经历。
那是这三者交织而成的复杂心态。
有了这种大起大落,人才变得更加真实和通透。
投资破产之后,李成儒觉得这是时候到了,该从商海里出来做自己热爱的事了。
他调转目标,成了一名演员,才有了后来的许多作品。
现在我们看到李成儒,大多数都是在各种竞演类综艺的舞台上。
大家或者觉得他观点犀利,或者觉得他有碍和谐。
节目上嘉宾在吵,节目下观众也在吵。
节目本身更是乐得炒着各种「骂战」噱头上热搜,在各类社交网站上刷屏。
但在那些喧闹的热搜背后,其实不过是一个热爱演艺事业的前辈,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李成儒在《一本好书》里为《骆驼祥子》的演绎配过旁白。
那是一个大势已去的时代,老北京的气韵在渐行渐远,让人只能目送。
当时,他站在台上,目光好像是看到了当初不可抵挡的颓势。
现在,他坐在鉴影人的位置上。
眼神里呼之欲出的困惑与不甘,看到的又是影视业怎样的一番光景呢。
或许,这样的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全文完。
原标题:《怒怼郭敬明,他有什么资格》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邱临通讯员黄鈺媛实习生黎静江柳荣)近日,陆川县组织部组织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企业采购师、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陆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陆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