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2020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云路演”活动在成都举行。6位成都本土创业嘉宾一一登台,阐述自己创业历程、企业发展前景,抛出融资合作的“绣球”。翻阅简历,6位嘉宾的一个共同身份引人关注:他们无一例外都曾是高校教授或副教授。
创业的舞台上,高校教师为何扎堆?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授,到把控企业发展方向的创业者,他们的经历透露出什么信息?
析因:
三大利好促成专家学者创新创业
谈及教授为何扎堆,登台嘉宾认为,原因有三:产业准入放宽、高校及科研院所职工创业创新松绑、四川广阔的市场。
“产业一放开,我们就想着分一杯羹。”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陆川,如今有一个新的身份是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说,身份之变源于2014年。那年,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建造和发射卫星。作为业内专家,面对全球4200亿美元的市场蛋糕,手握多项专利的陆川在2018年正式下海,“现在我们光储备的发射卫星业务订单,就有一亿多元。”
陆川之所以等到2018年才正式下海,与另一项改革有关。2016年后,四川省陆续出台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除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外,还允许科研人员在创业期间停薪留职。
“以前科研与产业两张皮,我们就是守在书斋里,受限于身份,自己创业几乎没可能。”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段江说,作为鼓励高校教师创新创业等改革发源地之一,四川迭出的实招,让他在2017年放下了最后一丝犹豫,果断下海创业。
不断开放的产业领域、不断松绑的创新政策之外,广阔的本土市场,则是四川的高校教师投身创业大潮的另一个因素。
“没有市场,再好的技术和创意都是白搭。”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成都链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霞现身说法:创业之初,自己在天府新区“走一圈就接了10个订单”。创业第二年,企业就开始盈利,“光是我们这个本土市场,就能让创业企业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
建议:
从学者到企业家,还需要补这些“课”
5月,四川省出台《关于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上新台阶的若干措施》,为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创新创业再加码。那么,从学者转身为企业家,需要补哪些“课”?
“转型是很痛苦的。说具体点,做企业和做科研是不一样的。毕竟,一个讲究的是科学本身的规律,一个讲究的是市场规则。”段江说,一样的地方就是学术(技术)仍然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不一样”,则要学会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
如何做到这一点?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复民表示,有技术、有理想的专家学者,最需要学习的是在产品设计上如何“化繁为简”,“普通用户听不懂高大上的学术名词,也不懂你的设计初衷多么科学,但他们需要的是更简洁、更高效的服务。这也是大家必须思考的首要难题。”
“从学者到企业家的过程,就是从实验室的商品到市场商品的过程。这其中,除了学者补‘课’,社会也要补‘课’。”杨霞说,作为学者,如果在创新创业路上“一肩挑”,无疑增加了成功的难度。因此,应当继续完善、细化社会配套服务,特别是“工程师”团队(科研人员与投资人发起公司,工程师团队负责转化应用)等模式的借鉴与推广,降低专家学者创新创业的风险与成本。
新闻推荐
服刑哥哥无法减刑 联系弟弟代付罚金 法官提醒:罚金给予与否将影响减刑
本报讯(记者黄清通讯员梁珍玉)近日,陆川法院执行局的法官接到一名服刑人员亲属王某某的电话,要求代付罚金,并如数将3000多元罚...
陆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陆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