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2002年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至2018年国家共安排榆林市退耕地还林计划任务870.67万亩。高空俯瞰,曾经遍地黄沙的场景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满目苍翠的林木,退耕还林20年的历程中,榆林留住了“青山”赢得了“金山”。
完成退耕还林
中央投资65亿多元
榆林北部属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区,南部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常年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民广种薄收,几十年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8月20日,华商报记者从榆林市退耕办了解到,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2000-2001年经国家确定在定边、靖边、榆阳、绥德4个县区搞退耕还林试点工作,200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实施,至2018年国家共安排榆林市退耕地还林计划任务870.6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335.9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22.02万亩、封山育林12.7万亩。工程实施范围共涉及12个县区、166个乡镇(办事处)、2925个行政村、391215户、1300047人。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办法,截至2018年榆林市共完成退耕还林中央投资65.4122亿元,其中种苗费6.3834亿元、政策补贴费用59.0288亿元。
“退耕还林主要是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产量低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而把土地平缓、土质肥沃的留作耕地,使农林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良好耕地劳作中。”榆林市退耕办一工作人员介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农业收入稳步增长,使传统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多收。
全市林木覆盖率净增8个百分点
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水土流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的榆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绿“泼”驼城。退耕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华商报记者从榆林市退耕办了解到,榆林市在退耕还林前,全市林木覆盖率为25%,2018年林木覆盖率为33%。退耕后全面封禁使林地内活地被物和死地被物不断增加,土壤持水量加大,水土流失明显减轻,大风、沙尘天气逐年减少,空气含沙含尘量明显下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如鸟类等逐年加大,新的动、植物生物链正在重新组合形成。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快速调整。广种薄收、满山放牧的传统农牧业逐步被高效、集约的设施农业、现代化农业和多种经营所代替。据统计,2018年榆林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4元,较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的1998年,净增9941元;199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88亿元,2018年达406.12亿元;1998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039.38万亩、粮食总产量93.52万吨,201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94.35万亩,总产量266.19万吨,前后比较,虽然经过了长期的退耕还林,但由于标准化农田建设及种植技术的进步,粮食总产量却比退耕还林前翻了一番不止。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
新闻推荐
夏秋之际,草丰水美。陕西榆林境内的毛乌素沙漠也被一片绿洲覆盖,而建国初期,这里曾经植被稀疏、沙丘裸露、狂风肆虐。陕...
靖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