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榆林靖边县,骄阳似火,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籽上覆土覆得少一些,在膜上留两个洞……”在四咀村白家湾小组一块新平整的300亩的梯田里,第一书记刘喜平熟练地指导村民种植黑膜马铃薯。
马铃薯种植的全新尝试
四咀村地处白于山区丘陵腹地,是靖边县72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村里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土地贫瘠,当地人形容这里“望山跑死马,望村跑断腿”。
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南部山区产业脱贫新模式,通过成立土地托管合作社,组建农机服务队,注重创新和科技引领,对全村1000余亩宽幅的梯田进行托管作业。
今年,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方考察,成功实施300亩黑膜膜侧马铃薯种植,这也是从调整南部山区种植结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辟马铃薯种植的一次全新尝试。
得知村里要流转土地种植马铃薯,村民周凤香家的五六亩荒地,在流转后归村集体经营。每亩地除了可以收入400元的分红之外,她在种植马铃薯期间,在地里务工一天也可以收入150元。“农民也能当‘老板’”看着荒地被平整为一望无垠的梯田,周凤香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脱贫攻坚,党心所向,民心所依。脱贫工作的背后,是驻村干部年复一年的默默付出。2018年3月,靖边县农机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喜平来到四咀村担任第一书记,为了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他研究新技术,改进新方法,带着村民们一起干,积极开辟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新途径。
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以前,我家的零散土地比较多,不便于管理和耕种,加之种下的谷子也卖不出去,种地不再有积极性了。”村民韦光东2017年因一次意外,致使腿部受伤,无论田间还是家务,都落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
土地托管后,在五里湾便民服务中心领导和刘喜平的鼓动下,韦光东把他家位置、自然条件不同的16块地,进行了整合,方便了耕种有机小米,“土地托管和农机合作社,让我们一家看到了希望。”
刘喜平说,土地托管不仅有效地消除了土地撂荒现象,而且保障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农机合作社的成立,在土地集中化的基础上减轻了农业劳作密集度,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去年,五里湾便民服务中心1000亩谷子喜获丰收,亩产量700斤以上,亩产值达到1900元。
文/图通讯员白凌燕刘河
新闻进行时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李欣瑜王宝荣报道近日,邮储银行靖边县支行举行授信仪式,现场向5户羊子养殖户授信65万,支持他们继续做大做强羊绒...
靖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靖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