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新闻 横山新闻 神木新闻 府谷新闻 靖边新闻 定边新闻 绥德新闻 米脂新闻 佳县新闻 吴堡新闻 清涧新闻 子洲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榆林市 > 靖边新闻 > 正文

赵充国:靖边保国的陇右名将

来源:甘肃日报 2017-08-01 08:09   https://www.yybnet.net/

赵充国雕像

赵充国陵园

清代著名书法家张裕钊书扬雄作《赵充国颂》碑刻拓片

本报特约撰稿人陈自仁

甘肃清水县城西北牛头河畔的台地上,有一处名为李崖的旅游胜地。这里芳草青青,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在苍松翠柏之中,掩映着一座古墓。每年来这里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寻根祭祖的赵氏后裔,更是为数众多。原来,有一位靖边保国的英雄长眠于此。他就是西汉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赵充国。

锋芒初露朝野震惊

赵充国墓最早建于汉朝。宋代又置了祭田,广栽松柏,建立祭殿。清嘉庆、道光年间,诏谕大规模修葺,现存的墓碑皆为清代遗物。墓区现存封土冢,冢略呈圆锥体,高2.5米,周长18米,青草茂密,静幽清寂。冢前有碑亭两座,内立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汉后将军营平侯公讳赵充国之墓”和道光乙酉年“汉故将军营平侯之墓”的石碑。

赵充国,字翁孙,生于公元前137年,卒于公元前52年,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人。《汉书·赵充国传》中说他“为人沉勇有大略”。早在少年时期,赵充国就苦学兵法,特别留心边防事务和少数民族问题。后来,他以“良家子”身份投军,加入汉朝的骑兵队伍。在军队中,由于他聪慧过人,善于骑射,武艺超群,得到羽林军将领的赏识,被调入羽林军即皇家卫队,并很快提升为下级将领。

赵充国以军事指挥者的身份,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这年五月,汉武帝下令征讨匈奴。赵充国以代理司马的身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师酒泉。汉武帝时期,“司马”一职属于高级将领,是一个方面军的军事主官。当时的大将军,所属军队分为五部,每一部由一名司马统领。赵充国统领的是李广利属下的一支军队。

李广利部进攻的主要对象,是匈奴右贤王。当时的匈奴,是北方草原的霸主。匈奴单于手下,设有左贤王和右贤王,其中左贤王管辖匈奴东部地区,右贤王管辖匈奴西部地区,是单于的左右手,兵力十分强大。李广利才能平庸,且好大喜功。他在对敌情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贸然进军,结果一到酒泉,就被右贤王的大军团团包围。

汉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非常困难。右贤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对汉军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术,企图把李广利的军队活活饿死、困死。很快,汉军断了粮草,天天有军士饿死,军营中哀号不断,将士士气低落。赵充国识破了右贤王的阴谋,向李广利提出,与其全军坐以待毙,不如趁早突围的建议。李广利也想到了突围,可右贤王兵力强大,士气正盛,他担心突围不成,会让全军覆灭。赵充国表示,自己愿意带一支精兵,杀开一条血路,为全军突围铺平道路。李广利听了大喜,即令赵充国挑选将士,组织突围。

赵充国在军中挑出一百多名精兵,组成类似于敢死队的突围先锋队。他一马当先,向前拼杀,一百多人紧随其后,奋力冲杀,李广利率领大部队紧紧跟进。汉军突然发动凶猛进攻,一下把匈奴兵马打蒙了。等他们反应过来时,汉军大部已经突出重围。右贤王立即组织围堵。经过一场混战,汉军突围成功,沿河西走廊,且战且退,一路东撤,最后脱离险境。这次突围中,赵充国身先士卒,杀成了一个血人,全身负伤二十多处,顿时成了汉军中的传奇将军。

李广利班师回朝,向汉武帝报告酒泉之战,特别汇报了赵充国的英勇表现。汉武帝听了,大加赞赏,特别召见了赵充国。朝堂之上,汉武帝让赵充国脱下衣服,仔细察看伤口。看着赵充国一身伤口,汉武帝一番赞扬之后,拜赵充国为中郎,也就是皇帝的侍卫官。

赵充国初露锋芒,一战成名,成了汉军中的名将,不久,又晋升为车骑将军长史。

汉武帝刘彻去世,昭帝刘弗陵继位。这期间,西北民族之间冲突不断,边关纠纷此起彼伏,弄得汉朝廷焦头烂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春天,武都一带的氐人举兵造反。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奉命带兵平叛,很快平定叛乱。不久,他晋升为中郎将,屯兵于上谷郡,接着出任水衡都尉,主管皇家园林上林苑,兼管皇家财物及铸钱事务。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一向体弱多病的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刘弗陵一生无子,死后皇位的继承成了大问题。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提出,让汉武帝曾孙刘病已入宫,继承汉室大统,得到赵充国的积极支持。后几经周折,刘病已(后更名为刘询)被迎入宫中,继承了皇位,即历史上的汉宣帝。在此次继位斗争中,赵充国再次展示了超人的才能,成了汉宣帝眼中的股肱重臣,被封为营平侯。

西汉时期,西域有个乌孙国,屡受匈奴侵扰,国无宁日。早在昭帝时期,乌孙的解忧公主就上书西汉朝廷,请求发兵解救。当时,由于昭帝体弱多病,自顾不暇,未能出兵解救乌孙。宣帝即位后,乌孙王昆弥又上书求救,表示要发5万精兵,与汉军共同夹击匈奴。打击匈奴,是汉武帝以来的基本国策。汉宣帝同意了昆弥的请求,派出五位将军,率骑兵15万,远赴西域,打击匈奴。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身为后将军的赵充国,被任命为蒲类将军,率3万骑兵西出酒泉,长途跋涉一千八百多里,赶到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进击匈奴。由于匈奴事先得到汉军西进的情报,早已逃之夭夭。此次汉军西进,战果不大,赵充国部仅斩杀蒲阴王以下官兵首级三百余级,缴获牛马七千余头。不过此次远征,赵充国所向披靡,名声远播,对匈奴起到了震慑作用。

西征归来,朝廷派遣赵充国率领4万骑兵,驻守五原、云中、雁门、上谷、渔阳等九郡,负责边关安全。不久,匈奴单于率兵十多万侵犯边关。这时的赵充国,虽年逾古稀,却威名远扬,常让匈奴将领闻风丧胆,即使单于,也是如此。单于领兵进犯,快到汉朝边境时,才发现是名将赵充国戍边,顿时畏缩不前。他犹豫再三,还是不敢进攻,率大军悄然离去。

自汉武帝刘彻发起抗击匈奴,至宣帝中期,匈奴大股部队被汉军逐出阴山、贺兰山、大兴安岭以北。匈奴连年败仗,损失惨重,势力大不如前。后来,匈奴内部分化,分为两支,开始走向衰落。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驻扎西域的匈奴日逐王降汉,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天山南北完全归属汉朝中央政府统辖。此后,困扰西汉多年的匈奴之患,渐渐消解。

古稀之年请缨出征

匈奴之患暂时消除,久居西北的羌人,又与西汉王朝发生了摩擦。赵充国先后服务于武帝、昭帝、宣帝,此时已是古稀之年,作为三朝元老,功绩显赫,誉满朝野,本该回家养老了,可是,西羌的扰边作乱,又让他心急如焚。

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部族。先秦时期,羌是西部戎狄的一部分,以游牧为生。战国早期,居住在今四川北部、甘肃西南、青海大部的羌人,依据黄河上游良好的自然条件,逐渐发展起来,成了当时西北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他们主要活动在西部地区,所以史称“西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驱逐羌人,把他们赶到了边远地区。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羌人人口增加,势力日益强大,开始向东扩张,不时侵扰汉朝边关,渐渐演变成为西汉帝国的心头之患。汉武帝开辟河西走廊,迫使羌人离开水草肥美的湟水流域。对此,羌人耿耿于怀,多次向朝廷提出,将湟水流域划归他们放牧。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视西羌地区。先零羌部落首领杨玉又一次提出东渡湟水游牧的要求。义渠安国把先零羌的请求报告朝廷,朝廷答应了先零羌的要求。

赵充国得到这一消息,对羌人渡湟水的真正目的产生了怀疑,担心他们渡湟水是为了东进,会对西汉帝国构成严重威胁。他上书宣帝,奏明了自己的忧虑。宣帝看了赵充国的奏章,召回了义渠安国,拒绝了羌人的要求。但是,先零羌部落不肯就此罢休,他们强渡湟水,占据了大片的汉朝边关地区。随后,他们又联络二百多位羌族部落酋长,订立攻守同盟条约,又派使者,向匈奴借兵,企图进攻鄯善、敦煌,切断汉朝通往西域的交通线,阻断丝绸之路,切断汉朝与西域的通商之路。

汉宣帝得到这一消息,即召见赵充国,请他分析羌人的战略意图。赵充国认为,西羌各部落的联合,是一个不祥的信号,如果他们与匈奴勾结,等到秋后马肥的时候,必然起事,攻击汉境,抢占地盘。他建议立即派人前往边关,一方面开始备战,训练部队,做好战斗准备,另一方面派人深入西羌,对羌人各部落头领晓以利害,以免被人利用,以粉碎羌人的部落联盟。宣帝采纳了赵充国的建议,又派义渠安国出使西羌。

义渠安国第一次出使西羌,拒绝了先零羌的要求。他一走,先零羌即强渡湟水,对此,他非常生气。义渠氏原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依附了汉朝。义渠安国的祖上是匈奴人,他本人性格刚烈,有一副匈奴人的脾气,此次出使西羌,更是杀气腾腾。

义渠安国决定杀一儆百,召集三十多位羌人部落酋长,一顿训斥之后,推出营门,砍了脑袋。他觉得还不过瘾,又纵兵乱杀羌人,杀害先零羌1000多人。义渠安国的错误,给汉朝边关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羌人与汉朝的矛盾迅速激化,先零羌首领杨玉联络各部落,一边围攻义渠安国的军营,一边攻打汉朝边城,追杀汉朝官吏。义渠安国不是羌人对手,丢了粮草辎重,率领3000骑兵连夜逃往浩亹(即今永登县西南大通河东岸),很快,又遭羌人劫杀。义渠安国一败再败,率残兵败将落荒而逃,逃到令居(今永登县西北部,汉代时为护羌校尉驻地),才稳住阵脚。他无力反击,只好急忙上奏朝廷,请求朝廷出兵镇压羌人。

义渠安国处事鲁莽,导致大败。西羌举兵反汉,朝廷震怒。保卫西北边关,打击西羌,成了朝廷大事。汉宣帝决定派人征讨西羌。可是,派谁领兵出征,难住了汉宣帝。满朝文武,最熟悉羌人事务的是赵充国。这时的赵充国,已七十多岁,至古稀之年,要派他领兵打仗,满朝文武无不摇头。可是,朝廷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大将。万般无奈之下,宣帝派御史大夫丙吉拜访赵充国,请他推荐一人领兵出征。让宣帝没有想到的是,赵充国的回答非常干脆:“除了老臣,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就这样,赵充国请缨出征,担当起了平定西羌的历史重任。

屯田戍边誉满天下

赵充国率领1万多骑兵,浩浩荡荡,直赴金城(今兰州市),驻军于黄河南岸。

波涛汹涌的黄河,是一道天然屏障。汉军位于黄河以南,羌人位于黄河以北。汉军要进攻羌人,必须渡过黄河。为了防备渡河时遭羌人偷袭,经验丰富的赵充国连夜派三支小股部队偷渡黄河,在对岸构筑了防御工事。第二天,在对岸将士的掩护下,全军顺利渡过黄河,在黄河北岸设立大本营,严阵以待。

羌人得知赵充国率军渡过黄河,立即派出小股骑兵前来挑战。汉军将领立功心切,一个个争先恐后,要求出战迎敌。赵充国传下命令,我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只可坚守,不可出战。他认为羌人骑兵挑衅,目的是引诱汉军出战,千万不能上当。羌人骑兵叫阵几日,不见汉军出战,只好悄悄退去。

赵充国见羌人骑兵退去,立即率兵西进,占领战略要地,进而威慑西羌各部。他派人进入咽喉要道四望峡(今兰州西部的八盘峡,一说为今老鸦峡)侦察,未发现敌情,即率部队连夜穿越四望峡,直插西部都尉府(今湟中县镇海堡)。

赵充国有一个打击西羌的完整计划。部队进驻西部都尉府,仅仅是他作战计划的第一步。部队在西部都尉府安营扎寨,却不出战迎敌。他每天大摆酒宴,像打了胜仗似的,大张旗鼓地犒赏将士,弄得兵士们一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羌族将领更是莫名其妙。他们天天派人挑战,赵充国就是不予理睬。

原来,赵充国制订了一套对付西羌的攻心策略。他非常清楚,西羌的军事联盟其实是一盘散沙。联盟中有不少弱小的羌人部落是被裹胁进来的,他们并不想死心塌地反叛汉朝。在西羌各部落中,先零羌势力最大,反汉的立场最为顽固。赵充国的计划是,先在心理上瓦解西羌联盟,然后对势力最大、反抗朝廷态度最坚决的先零羌发动打击。

当时,西部都尉府的监狱中关押了不少羌人部落的反叛将领。赵充国到来后,把弱小部落的羌人将士全部释放,并对他们进行了安抚。他说:“此次大军到来,只杀那些有罪的反叛者。你们是被裹胁进来的,本来无罪,现在放你们回去,希望你们转告各部,与叛乱者断绝关系。天子已经下诏,对于参与反叛而能投案自首的人,或者协助官军捉拿叛贼的人,都一律免罪,并给予奖赏。凡捕杀叛贼羌人大首领者赏钱四十万,一般首领赏钱十五万,小首领两万,青壮男子三千。”

赵充国的做法传到朝廷,引起轩然大波。汉宣帝和大多数朝廷官员,都反对赵充国的做法。酒泉太守辛武贤向宣帝献计:重新调集部队,每人带一个月的粮草,从张掖、酒泉分路出发,奔袭青海湖一带的羌人。这样,即使不能消灭羌兵,也能掠夺羌人的大量牲畜和人口,震慑羌人,逼他们退兵。宣帝同意了辛武贤的意见,一面向陇西调集军队,一面把辛武贤的意见转告赵充国。

赵充国和将领们认真研究了辛武贤的意见,立即上书反驳。他们认为,从张掖、酒泉分路出发,奔袭青海湖一带的羌人计划是不可行的。从陇西到张掖,再到羌人属地,要绕道千里。如果一匹马驮30天的粮食,再加上武器装备,负荷过重,难以快速前进。就算能快速前进,等到汉军赶去,以游牧为生、飘忽不定的羌人早就逃之夭夭了。就算他们不逃,只要在汉军必经之地设卡,或者据险扼守,或者不断骚扰,或者截断汉军粮道,就会打垮汉军。赵充国还是坚持原来的战术,对羌人各部落先进行分化瓦解,再对顽固的先零羌发动打击。

汉宣帝和朝廷大臣收到赵充国的前线奏章,没有进行认真分析,就予以否定。他们坚持认为,先零羌之所以兵势强盛,敢于反叛朝廷,是因为受到其他羌人部落的支持。对羌人部落,不论大小强弱,应该一律打击,毫不留情。宣帝固执己见,对赵充国下诏斥责,同时任命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率兵征讨西羌。

对宣帝的斥责,赵充国没有反驳。他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为前线将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正确主张。他再次上书,陈述自己的军事主张,恳求宣帝收回成命。终于,宣帝被他说服,采纳了他的意见。

就在先零羌认为赵充国不会出兵的时候,赵充国突发奇兵,快速打进先零羌游牧的地区。先零羌猝不及防,丢下了粮草辎重,抢渡湟水,向西逃窜。西去的道路十分狭窄,先零羌人马拥挤,乱作一团。汉军将领得到情报,满心欢喜,提出趁机围歼羌兵。赵充国不同意。他认为羌兵穷寇,不宜追打,只需慢慢驱赶。结果,先零羌部落主力安全地渡过湟水,向西而去。赵充国带兵进入羌人弱小部落的领地,严令将士不得杀戮,不得侵扰。弱小部落的羌人酋长见赵充国信守诺言,一颗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心悦诚服地归顺了朝廷。

先零羌部落虽败,撤往湟水以西,但实力依旧,随时都会卷土重来。为了确保边关安全,赵充国上奏宣帝,提出“屯田之策”,要求撤退河湟一带的骑兵,进驻1万步兵,一面戍边,一面农垦,以农养战,以战护农,兵农一体,确保边关长治久安。

赵充国的正确主张,在朝廷又一次引起轩然大波,大多数朝臣反对他的意见。汉宣帝接受多数朝臣的建议,派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兵前来,协助赵充国攻打先零羌。

看到皇帝诏令,连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昂也害怕起来,劝说父亲放弃主张,按皇帝的意思行事,迅速攻打先零羌。赵充国坚持己见,并且全家移民令居,准备屯田戍边。他再上奏章,向宣帝详细阐述了屯田戍边的好处,明确提出了“班师罢兵,万人留田”的建议。他将屯田戍边的好处,归纳为“十二便”,也就是十二条好处。这“十二便”,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万人留兵屯田,可以震慑敌人,减轻国内劳役,使百姓获得喘息的机会;二是屯田士兵生产的粮食自给自足,可以节省国家巨大的开支,余粮还可以入国库作为储备;三是过去由于供给不足,万里防线只能派少数将士镇守,现在步兵屯田,可以增加将士,加强边防力量,有效地抵御羌人袭扰。屯田戍边,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

赵充国秉笔直书,前后三次上书汉宣帝,陈述自己的屯田戍边之策。汉宣帝非常重视赵充国的奏章,每次奏章一到,都要召集群臣讨论。赵充国的第一份奏章,赞同的朝臣,不足三成;第二份奏章,赞同的朝臣,达到五成;第三份奏章,赞同的朝臣超过八成。最后,汉宣帝批准了赵充国的屯田之策。

与此同时,汉宣帝也批准了许延寿、辛武贤等人打击羌人的计划,对一些羌人部落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这时,赵充国对羌人部落分化瓦解策略也发挥了作用。先是弱小的羌人部落纷纷归顺了朝廷,接着先零羌内部分化,部分首领联手,杀了反汉立场强硬的酋长杨玉,率部属4000多人归降汉军,并得到朝廷的封赏。

屯田戍边计划得到朝廷批准,赵充国立即组织力量实施。短短几年间,大批移民从内地进入河湟地区,开荒造田,架桥修路,打井开渠。内地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将牧区变成了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一些以游牧为生的羌人,开始定居下来,由牧民变为农民,生活更加安定富足。随着粮食的丰收,解决了戍边部队的给养,减轻了内地人民的负担。万里边关,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据史书记载,赵充国戍边之策,为汉朝边关的安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自元帝以后数十年,四夷宾服,边塞无事”。

赵充国率军平羌,剿抚并用,取得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方面的胜利,誉满天下,请求回朝,得到朝廷批准。皇帝赐他安车驷马,黄金60斤,免官归第,颐养天年。赵充国经验丰富,德高望重,退休之后,依然受到朝廷重视,每遇大事,皇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

在人类社会中,民族问题永远是令统治者头疼的问题。能否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衡量统治者政治智慧和治国才能的重要标志。赵充国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表现出当时人们难以企及的政治智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专家。

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十二月,赵充国病逝,享年86岁。为了表彰赵充国的戍边功绩,宣帝追封他为“壮侯”,并将他的画像挂在未央宫麒麟阁上,供人瞻仰。汉成帝刘骜继位后,又让当时著名的辞赋家、黄门侍郎扬雄,在赵充国画像旁题诗赞扬。

赵充国逝世后,葬于原籍圭卜山之阳,即今清水县西北的李崖。从汉代起,历经唐、宋、元、明、清,人们先后在这里开辟祭田,修建祭殿,广栽松柏,并勒石刻碑,纪念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缅怀他靖边保国的不朽功绩。

新闻推荐

靖边县建成首个旅游自动气象站

本报通讯员高向阳付首玲报道近日,靖边县首个旅游自动气象站在龙洲镇丹霞地貌景区建成。丹霞地貌旅游气象站安装有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和气象电子显示屏,可实时采集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雨量...

靖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赵充国:靖边保国的陇右名将)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