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靠农业走上致富路的新村
——靖边县周河镇东坪村的调查
白于山区农民能不能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靖边县周河镇东坪村的实践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
该村地处偏远,交通通信设施落后,办工业既无资源,又无技术,搞商业也没条件。村党支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依托土地资源,靠发展基本农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走上致富之路,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100元,成为靖边县白于山区第一村。东坪村的实践,为白于山区和榆林市南部山区农民如何依托当地资源致富提供了一条成功经验。本报今日刊登靖边县委宣传部、农工部采写的调查报告,全面介绍该村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供各地学习借鉴。
编者按
东坪村位于靖边县城最南端120公里处,毗邻志丹、吴起两县,全村有14个自然村,355户,1520人,总土地面积3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万亩,林地2.3万亩,草地2000亩。全村有30座山,3条大沟,小沟纵横,属典型的丘陵沟壑区。昔日,吃水靠驴驮,走路靠步行,照明煤油灯,年年遭灾害,十种九不收,曾有“不适合人类生存”之说。
近年来,东坪村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围绕打造“白于山区第一村”的宏伟目标,以坚持不懈、奋斗不止和敢向历史说“不”的精神,狠抓基本农田建设,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产生活水平与质量明显提高。如今,村组道路通畅,家家吃上了自来水,层层梯田像一条条盘龙环绕在座座山头,一排排移民新居宽敞明亮,一个个农家庭院干净整洁。2009年,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5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00元。这些巨大变化和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基本农田的建设。
主要做法
一、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南部山区主要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过去由于滥垦滥伐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了越种越穷、越穷越种的恶性循环。改变这一现状最主要的措施是建设基本农田。近两年,东坪村在以张良为班长的两委班子带领下,立足实际,坚持“靠山吃山”的原则,在山顶缓坡大力实施宽幅梯田修筑工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两年内,全村干部群众大战174天,每天上推土机8台,上劳30多人,总投劳3.34万个,共建成宽幅梯田2600亩,梯田最宽的60米,最窄的也有15米以上,总投资260万元,工程涉及该村8个村小组,实现人均3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宽幅梯田),既解决了因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又增加了土地资源,还可稳产高产,一举三得。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南部山区发展的“瓶颈”,在抓好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东坪村切实加强了以水、电、路等为主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先后争取资金300多万元,打深井5眼,修自来水厂3处,建水窑(窖)70个,解决了全村群众吃水难问题,并对580亩川地、1000亩宽幅梯田、200亩经济林实施了节水灌溉;村上自筹资金84万元,修筑村组道路28公里,架长52米、宽5米拱水桥1座,建涵洞13个,同时积极配合县上完成了通村油路5.3公里,彻底解决了两岸群众行路难问题;多方筹资100多万元,架设10KV农电线路14.9公里,结束了全村世代点煤油灯的历史;投资47万元,架设通信光缆13公里,全村通信、电视入户率达到98%以上。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舒温报道1月4日,从北京传来喜讯:靖边荣获2009年“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据悉,靖边县是榆林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2008年以来,靖边县累计投入计生工作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11个乡镇...
靖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