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静仁通讯员李锦龙
佳县古枣园系统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全国50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其中泥河沟村现有的36亩千年古枣园为核心保护区,是当今全球面积最大、株数最多、树龄最高、保存最好的千年古枣树群落。
近年来,佳县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弘扬好的“四步走”战略,保护与开发古枣园系统,让古枣园焕发新活力。
“保护好”古枣园生态系统。自申遗以来,佳县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资5亿元,实施古枣园系统1.5万亩宜林山体治理、60个村庄及230公里道路绿化工程,完善了古枣园系统防洪挡墙、给排水、淤地坝及梯田加固、通村及生产道路建设,并进行了沿黄公路升级改造、古枣园防护围墙等多项保护性工程,各项基础性工作为古枣树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树龄达1400多年的古枣树仍然枝叶繁茂、果实丰盈,古枣园系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传承好”古枣园耕作模式。佳县古枣林历来采用的枣、粮、蔬种植耕作模式是经现代科技证明的一种高效生态生产模式,是古枣园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技术之一。佳县发挥现代技术优势,结合本地发展实际,传承推广有机红枣栽培技术,2017年以来,累计投资2.4亿元,分批次实施改造古枣园系统17.5万亩成片老枣林,产出的“葭州千年有机红枣”远销海内外,成功注册了省级“佳县红枣标准”,传承经验和成效日渐提升。
“利用好”古枣园产业优势。佳县成立佳县红枣总商会,加速开发千年有机红枣市场,全县49家红枣经营企业全部入会,其中15家为规模以上企业,10家获得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开发紫晶枣、冻干枣、枣泥、枣醋等系列红枣产品,延长红枣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县域千年红枣公共品牌,推广具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志(GIAHS)的礼品包装,将佳县枣产品通过转口贸易,销往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和台湾地区,增加枣农收入。该县还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打造沿黄旅游城市经济带,大力发展名宿、农家乐等产业,吸引外出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当地群众吃上“旅游饭”。
“弘扬好”古枣园千年文化。红枣文化是佳县特有的农耕文化。申遗成功以来,佳县以弘扬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佳县红枣文化为使命,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红枣文化恢复挖掘工作。著名作家梁衡先生、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2014年以来在中省市各类媒体上累计发表关于佳县古枣园系统的报道20多篇,尤其是《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国枣王》文章取得强烈反响,并产生了《村史留痕》《枣缘社会》《乡村记忆》等一批枣文化精品力作,存档各类影像资料2000余幅、口述资料100多万字。同时,每年举办红枣采摘节,吸引中省市媒体集中报道,大幅提升了佳县古枣园系统的知名度、美誉度,充分展现了佳县“中国红枣名县”的厚重文化底蕴。
下一步,佳县将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方针,遵循“动态保护、协调发展、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机制,聘请高水平专家团队强化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的技术支撑,深入挖掘和弘扬古枣园系统宝贵的传统农耕文化,促进“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带动群众持续增收,推动县域经济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谢晓东报道入汛以来,佳县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聚焦防汛重点,精心部署、扎实工作,从严从实做好防汛各项工...
佳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