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荣高三宝
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九,榆林市佳县兴隆寺乡中硷村迎来了久违的暖阳天。午饭过后,91岁的刘凤英老人和3位村民围坐在自家场院上晒太阳、拉家常。
“孙书记咋还不回来?我都想他了……”看着村外的路,刘凤英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听说孙书记回市里开政协会了,估计还得几天才能回来。”听完村民赵福帮的话,刘凤英想到孙书记是在工作,心里顿时没了“怨言”。
刘凤英嘴里念叨的孙书记叫孙少江,是榆林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18年3月,他被选派到中硷村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中硷村位于佳县西北部,距县城50公里,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163人。由于自然条件差、耕地多为山地,村子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没有规模产业经济。
2018年3月,按照榆林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安排,确定榆林市政协成为中硷村的对口包扶单位,孙少江和另外2名同事组成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
“记得去年榆林市两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我们就去驻村,从下高速到走山路,一路走去,漫山遍野一片荒凉,山路崎岖,爬山下洼,走了近两个小时才到村子。”回想起去年第一次去中硷村的情景,孙少江仍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当他看到村子模样后,心里真是没底儿,不知道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随后,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驻村工作队遍访了全村贫困户,详细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最后因人施策,一户一法,为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
“要想改变村民面貌,修路和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是根本。”孙少江说,去年在榆林市政协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主动协调政府各有关部门,共争取投资257.2万元,用于改善村子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户户通砖砌路已全部完工,向市财政局争取的49万元用于维修街道、新修文化广场;向市发改委争取25万元用于路灯安装;投资73万元为中硷村修河堤挡墙2025米;投资93万元为村子建设户户通自来水工程,5月底前,中硷村将彻底告别吃水难问题。
想让村民摆脱贫困,发展产业才是关键。面对村子资金有限、产业结构单一,经过再三思索,孙少江和同事们决定因地制宜,从村子实际情况出发,引导贫困户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新修日光温棚2座,今年,他们还将再建设3座,所得收益优先用于贫困户分红。
“村上本就有小杂粮加工厂,由于规模不大,效益并不好。”孙少江告诉记者,经过他们多方协调,也为了让村民多一条致富路子,他们和小杂粮加工厂签订协议,以每斤高出市场价1毛钱的价格收购村民手里的小杂粮,保障农民收益。
如今,各家各户都扩大了小米、绿豆等小杂粮种植面积,年收入有了很大提升。截至2018年底,已有67户146人脱贫。
其实,中硷村只是全市政协系统帮扶村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榆林市政协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市、县政协委员进村入户,捐款捐物、扶持发展产业、帮助安排就业,受帮扶村550多个,帮扶贫困人口2.7万余人,累计为8个帮扶村协调解决资金2000多万元,实施了乡村道路、党建阵地、人畜饮水、危房改造、路灯安装等工程,组织医疗、文化、科技、法律方面的委员专家开展“四进村”活动,助推扶贫脱贫工作。
新闻推荐
1月23日,榆林市佳县人民政府在西安举办了《佳县消费扶贫暨“有田生活”》项目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佳县副县长王博介...
佳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