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坡上,拉着老牛,扛着桨,爷爷的爷爷就这样……”高歌拉幕,黄牛引道,伴随着蒙蒙细雨,一场展示陕北乡村农耕场景还原的演出在佳县坑镇赤牛坬村上演了。
耕种、打夯、娶亲、祈雨……在起伏的沟峁间种瓜点豆、繁衍生息、祈雨求神、收获喜悦,《高高山上一头牛》栩栩如生地演绎着黄土高原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生产生活情景。
没有剧本,道具简单,也没有复杂的舞美设计,却能吸引游客慕名而来;黄牛、骡子是“特邀演员”,红枣玉米是演出道具……虽然这部剧的导演、编剧、演员都是农民,但就是这么一部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实景剧,带给观众的身临其境、震撼与感动一点也不少。
当天,有100余名游客观看演出。随行人员告诉记者,从2015年首演以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数万游客驱车而来、满意而归。
“我们就是原生态演出,村里的农民怎么生产生活,我们就怎么演。祭祀、祈雨的仪式,还有唱的调调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我们只是还原了场景。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觉得亲切,外面来的人也觉得新鲜好奇,我很高兴。”高卫勤既是赤牛坬村旅游公司的负责人之一,也是一名群众演员。他告诉记者,经过3次改编,如今《高高山上一头牛》的演职人员由最初的四五十人增加到百余人,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人参演,演出也变成了村里的一项集体活动,从四五岁到七八十岁,村民人人都能上台表演,人人都有收入。
《高高山上一头牛》还原了最原汁原味的乡土记忆,勾起了人们的浓浓乡愁,也给赤牛坬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据高卫勤介绍,村里的贫困户都能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受益,光是每周两场的固定演出,每名演职人员就能收入40元。贫困户还能入股合作社、开办农家乐、做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
如今,赤牛坬村是家家没闲人、人人有活儿干。据悉,正在修建赤牛坬连接沿黄公路的7.5公里旅游线路,路基已经全部打好,预计明年年初可通车,到时候村里的游客肯定会更多,而文化旅游业这个“软文化”,让赤牛坬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成了名副其实的“硬实力”。
新闻推荐
违规放牧、评定贫困户弄虚作假、上班玩手机……近日,佳县纪委通报7起“三助力“(即助力***脱贫、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助力规范市场环境)领域典型案例。1.佳县方塌镇庙梁村村民违规放牧问题。201...
佳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