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新闻 横山新闻 神木新闻 府谷新闻 靖边新闻 定边新闻 绥德新闻 米脂新闻 佳县新闻 吴堡新闻 清涧新闻 子洲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榆林市 > 横山新闻 > 正文

上郡龟兹属国考

来源:榆林日报 2010-11-19 12:58   https://www.yybnet.net/

□刘绪明

榆林古城。(资料照片)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汉代的版图上,几乎在同一纬度上,有两个一样的地名——龟兹,一个位于新疆,一个位于榆林。位于新疆的龟兹(读丘慈)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一个古国的国名,西汉时隶属于匈奴,位置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一带。《汉书》记载:“龟兹国,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位于榆林的龟兹却是个县名。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北击匈奴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控制。张骞通西域后,为控制丝路商道,汉又与西域诸国多有军事冲突,而且屡屡获胜,西域诸国颇多称臣于汉,成为汉之附属国,内迁归附。因此汉朝按其国属,分以边郡安置,陆续设立了郡属国。《汉书地理志》载:上郡,户十万三千六百八十三,口六十万六千六百五十八。县二十三:肤施,独乐,阳周,木禾,平都,浅水,京室,洛都,白土,襄洛,原斗,漆垣,奢延,雕阴,推邪,桢林,高望,雕阴道,龟兹属国都尉治。有盐官。应曰:“音丘慈。”师古曰:“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故以名云。”定阳,高奴,望松,宜都。

龟兹县治具体在哪里?史无明载。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史学界定论说法,是在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古城滩一带。郦道元《水经注》卷三记:“交兰水,水出龟兹县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今无定河)……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交兰水,无从考察;帝原水,又名西河,即今之榆溪河。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二三九《榆林府》载,汉龟兹县故城在榆林县北的清水河的上源处。清代的清水河就是现在的榆溪河。《陕西通志》中说:“西河即帝原水,一名榆溪,在城北十里。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又东南注奢延水。龟兹故城在县北。”又说“榆林卫本汉上郡,龟兹县地北,至边墙十里。”“边墙”即明长城,沿榆林城北而过。《榆林市志》记载:汉武帝刘彻当政的时候,西域龟兹国降汉内附,汉朝将内迁的龟兹部族安置在榆林城北10公里的今牛家梁古城滩一带,设立龟兹属国(相当于郡)治所,并派专门的官员——属国都尉监管。《辞海》“龟慈”条释:“汉置,以处龟兹降人得名。治今陕西榆林北。东汉末废。两汉为上郡属国都尉治所,有盐官。”说明龟

兹县就在今榆林市榆阳区的牛家梁古城滩一带。具体位置在古城滩缸房村南侧,该地平整宽阔,有古城遗址,残垣东北西残墙尚存,城郭可见,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900米,残墙基宽12—15米,遗址内散布大量秦汉砖瓦,现大多掩埋沙土下面。1999年,群众举报有人在走马梁一带盗掘古墓。考古工作者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处占地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古汉墓群。清理汉墓18座,出土各类文物200多件,其中最多的一座墓葬出土文物70余件。据介绍,出土文物中有青铜器、骨器、铁器、陶器、漆器等,这些文物造型别致,制作精良,纹饰独特,工艺讲究。其中的皮囊形鱼首青铜扁壶,造型为古丝路中的典型器皿;出土的小口深腹大陶罐,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征。文物考古专家和历史地理学家认为,这批古汉墓在汉代龟兹县古城遗址附近,走马梁汉墓群很可能是汉代龟兹县的依附墓葬区。

另一种说法认为,龟兹属国治所当在今榆林市榆阳区南的下盐湾。理由是《汉书》明言龟兹属国有盐池。《后汉书》卷八七亦记:“(东汉顺帝四年)尚书仆射虞诩上疏曰:雍州之域,厥田惟上。且沃野千里,谷稼殷积,又有龟兹盐池,以为民利。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北阻山河,乘厄据险。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故孝武皇帝及光武筑朔方,开西河,置上郡,皆为此也。”因为设有盐官,故知龟兹县必生产盐,且以产盐而闻名遐迩。实地考察榆林市榆阳区北面,并未发现盐池。无盐池而设盐官,既不符合文献记载,又不合乎逻辑。此外,清人钱坫撰、徐松辑注的《新注地里志》卷十三云:“龟兹:今绥德府米脂县。”钱坫、徐松皆为清代著名地理学家,尤其是徐松,曾做过榆林知府,对榆林的历史地理非常了解。他们将龟兹明确置于米脂县而不是榆林县,说明其对《水经注》的说法存有疑问。况且米脂县城北40里处的确盛产食盐,称盐湾,清代属米脂县管辖。下盐湾南6里是明清时期陕北最大的镇子镇川堡。奢延水和帝原水在鱼河堡合流后南流30里,汇合定惠渠、榆高渠、小川河等,经过镇川堡时,水量充沛,河面加宽,适合城市的设

建。所以龟兹属国在今镇川堡偏北,靠近盐湾之说,似乎也有道理。

不管哪种说法,龟兹属国是在榆林境内,这是正史明确记载的。龟兹属国设置的年代,也说法不一。《榆林市志》说是西汉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另一说法是汉宣帝时期,即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49年间。笔者认为,龟兹县的设置,必赖汉与西域之战,尤以与龟兹之战,方能将其降众内迁。汉征伐西域最早的一次为武帝太初元年至四年(公元前104—101)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这次征伐主要任务是为获取汗血马,并未对龟兹动武。直接对龟兹动武的一次在汉宣帝本始二年至元康元年(公元前72—65)之间,常惠调集五万大军欲攻龟兹,但因龟兹王服罪而避免了一场战祸,龟兹也未有大量降者随从常惠返汉。另一次是汉宣帝“神爵(公元前61—58)中,匈奴乖乱,日逐王先贤掸欲降汉,使人与(郑)吉相闻。吉发渠黎、龟兹诸国五万人迎日逐王,口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随吉至河曲,颇有亡者,吉追斩之,遂将诣京师。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此次郑吉迎降匈奴日逐王,又内迁大批渠黎、龟兹、匈奴人,威震西域,首建西域都护。据此可知,上郡龟兹属国当在本次郑吉率渠

黎、龟兹五万人迎匈奴日逐王降汉之际而设置。选中上郡置龟兹属国,或许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与西域的龟兹国相似。也许是不适应汉人的定居生活,时隔10余年,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秋八月,上郡属国降胡万余人亡入匈奴。”但降胡的逃亡,并未影响到龟兹县的存在,亦未影响到两国的关系。“成、哀帝时,往来尤数,汉遇之亦甚亲密。”这种亲密关系,有可能再次内迁大量龟兹移民。东汉章帝时,尚有龟兹侍子白霸入质。和帝永元三年(91),西域都护班超废龟兹王尤利多而立白霸,并送尤利多入京师。从此,龟兹与东汉关系更加密切。东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安定属国都尉张奂驻守龟兹属国,以断绝南匈奴和东羌的交通。东汉末期,中原大乱,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下令撤废该县,上郡龟兹属国才被废止,历时近三百年。

上郡龟兹属国的设立,给陕北带来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今天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龟兹王族绝大部分姓白,龟兹人内迁后也都跟从王姓,上郡龟兹属国的移民以白姓为主。现今的榆阳、佳县、米脂、清涧一带多有白姓村庄,如白碱、白家沟、白家铺、白城等,白姓家族,多是大户之家。据调查走访,镇川、盐湾一带的白氏家族,普遍皮肤白皙,头发弯曲,呈大波浪状,浓眉大眼,双眼皮,鼻梁挺直,很有可能就是龟兹吐火罗人之后裔。龟兹的人种为白色的雅利安类型,也称吐火罗人,女性十分漂亮。陕北千百年来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谣:“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极度称赞米脂女人长得漂亮。传说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貂蝉,即是米脂人。但正史无载貂蝉其人,貂蝉于汉代乃为官职。《后汉书·舆服志下》: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由此知貂蝉最早为胡饰,因侍中、常侍之冠饰为貂蝉,故貂蝉也就特指侍中、常侍之官,也泛指显贵之人。从语音学讲,貂蝉是吐火罗的对音,因此,貂蝉应该是一个群体的代表,这一群体即可能是龟兹移民(吐火罗人)中的女性,貂蝉专指龟兹美女。罗贯中吸收了民间传说,虚构了貂蝉这一美女形象,将其引入《三国演义》,塑造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

龟兹国是印度佛教西北陆路传入中原必经之道。早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龟兹国即向汉朝敬献外国澡灌。澡灌乃佛教僧侣洗濯用具,由龟兹王敬送汉武帝,表明佛教已在龟兹具有重要影响。季羡林《再谈“浮屠”与“佛”》一书指出,龟兹语(吐火罗语乙种)在佛教经典的传入和翻译的中介作用:“汉译佛典音译中,与其说是梵语音写,毋宁说龟兹语音写。所以这些汉译词句,并非依梵语原本直译而来,因梵语原本先译成龟兹语,或中亚的土语。”龟兹佛教深受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旃陀石窟的影响,曾在当时大凿石窟,并出现如白延、佛图澄、鸠摩罗什等一批著名高僧。随着龟兹移民陆续入住上郡,必然带来其佛教信仰。陕北地区有较多的石窟群,榆阳区青云乡万佛洞、麻黄梁赤足寺石窟、镇川镇下盐湾石崖地石窟、米脂县班家沟万佛洞、横山县陈家沟石窟等,很有可能为龟兹人在陕北凿窟之始作。龟兹佛教的传入,在地名、称谓上也留下了印记。如横山县有波罗镇,波罗为佛教音译词语,意为到彼岸、度无极。无定河在鱼河堡至镇川堡段并行的一条水渠叫“定惠渠”,亦具有佛教意义。“定惠”乃是佛教三学——戒、定、慧中的后二者。大乘佛教兴起后,定、惠则成为“六度”中的后二者——禅定和般若。“定惠渠”的“惠”通“慧”,说明这一用法非常早,至少在唐以前就有了。陕北称已婚女性为“婆姨”,当亦从佛教而来。佛教四部信众中有“优婆夷”一部,指的是女居士(在家信仰者)。龟兹国全民信佛,成人女性皆被称为“优婆夷”。时间一长,三音节词语不如两音节词语上口,优婆夷的第一个音逐渐脱落或被省略,剩下“婆夷”二字。因“婆夷”指女居士,故改“夷”为“姨”,其性别指称一目了然。表明这一带很早就有了佛教文化的因素。

伴随着陕北人生生死死的唢呐,更是和龟兹有关。陕北唢呐最早起源于何时,无史料可考。唢呐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在我国文书中一直有不同的译写:“琐奈”“锁哪”“锁奈”。这些不同写法都是根据西域“苏尔奈”而译。清代记载维吾尔人乐器时说:“苏尔奈,一名琐呐,木管,两端饰铜,管长一尺四寸,上加芦哨吹之,九孔前出

七,后出一,左出一。”与现在的陕北唢呐完全一样。可是,在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第三十八窟壁画中,已有伎乐人吹奏苏尔奈的图像,这一发现,弥补了我国古代文献的不足。它有力地说明唢呐不是到明代才有,公元3世纪已在西域使用,它是龟兹的民间乐器。或许,陕北唢呐的起源,应该追溯到那个时期。至今,陕北有些地方把唢呐吹奏者,鄙称“龟子”。其实,这名目开初倒没有咒骂和侮辱人格之意,不过是从它的发祥地“龟兹音乐”转化过来的。

在方言上,龟兹人也留下了语言留存的痕迹。如陕北流行的一些俚语︰龟子子、龟子孙、龟子、龟孙子等。龟子,当为龟兹。龟兹一词为汉语音译,东汉应劭注音读为丘慈,但在佛典中,也有写作“归兹”的,如西晋竺法护译《申日经》、唐龟兹和尚礼言集《梵语杂名》等均作“归兹”。故陕北民众将龟兹(丘慈)读为归兹。久而久之,龟兹演变为龟子,可见龟兹人在陕北的文化遗存之一斑。

失传的民间原始小戏“赛戏”,曾流行于陕北佳县、吴堡、清涧、子长、子洲、米脂、绥德等地。因主要在迎神赛会中演出,又称“赛赛”。佳县民间称之“龟兹扬把子(市

井间误读为龟子扬把子)”。龟兹,指表演赛戏吹奏的唢呐;扬把子,系佳县一种地方土语;扬指扬打,比喻武打动作;把子,指当地对演出时所用的道具——麻鞭、刀、戈、戟以及长矛、黑鞭的统称。佳县县城清道光年间已有赛戏演出,辛亥革命后,赛戏日趋衰落,仅有佳县的王家班一家演出。1945年以后,佳县成为陕甘宁边区所属的革命根据地,开展了破除迷信活动,赛戏遂停止演出。

陕北文化的特色是融合,融合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融合了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然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叫做边塞文化。上郡龟兹属国有着深厚的异族文化渊源,尤其是吐火罗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更大。这种不同文化的融汇,不同人种的杂居,构成了整个陕北文化有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在今天诸多陕北人的脉管中,也许还流淌着吐火罗人的血液。那是一个从亘古而遥远的南俄大草原经过了多少血与火的洗礼,辗转万里来到陕北的不屈不挠的种群,在沧海桑田的岁月里,渐渐地被磨去了外表,唯有不变的基因尚能证明其种群的留存。 E②

新闻推荐

尤家峁水库周边15处违章建筑被强拆

拆除违章建筑60间5000多平方米本报记者马媛媛通讯员杨成林报道12月3日,市综合执法局组织70多名执法人员和公安民警,雇用4台大型铲车和2台钩机,对尤家峁水库西南边林地上的15处违章建筑依法强制拆除,...

横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横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上郡龟兹属国考)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