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坚守一线不退缩
文图/本报记者陈静仁通讯员赵欣
2020年的正月,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大年初一清晨,市高交一大队的民警们全员取消春节休假,立即返岗待命。他们离家的理由是相同的,而抗“疫”的经历却各有各的不同。
张振强:
我是党员,必须事事走在前
引擎轰鸣,警灯闪烁,车辆启动调至最佳状态,榆阳中队辅警张振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榆林北高速收费站方向。
一辆救护车由远及近向收费站驶来,等候已久的他迅速接近救护车,沟通确认后返身跑上警车,救护车随着警车开道驰速远去。这辆救护车上载着的是榆林第二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当天,张振强突然接到指令,定边县第二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运送救护车即将驶出高速,请出口交警配合送抵定点救治医院,加强沿途安全保障,确保安全送达。
从警11年来,他一直默默无闻,甚至平时也少有“大话”。大年初二,将两个年幼的孩子和母亲留给妻子照顾,准时到榆林北执勤点报到上岗,与战友们并肩一道执勤值守。
事后,有人问他:“当时怕不怕?”他只是默默一笑,说:“我是党员,必须事事走在前。”
郑翔艳:
巾帼不让须眉
“双警之家”忙,都在疫情防控一线,那就是忙上加忙。
横山中队民警郑翔艳,丈夫是横山公安分局派出所民警,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两口子都有任务。大队集结备战,她却和老公吵了起来,“你是警察,我也是警察,这是特殊时期,参战有风险,大家都怕,那工作谁来做,咱们的父母、孩子谁来保护?”随后,郑翔艳把两个孩子送到父母身边,自己和老公“轻装”上阵。
从此,郑翔艳就开始了两班倒的抗“疫”工作。她干脆就住在单位,变成了标准的“两点一线”模式,醒了就上路巡查、出口检查,换岗就打电话,老公的电话永远是忙音,好不容易打通一次,“只有三句半,昂、啥、好,挂了。”
家里的“老的和小的”、吃喝用度成了最大的问题,好在老人、孩子都理解他们,一直安慰她“咱们都坚持坚持就会好起来的”。
李江勇:
轻伤不下火线
2月3日夜,依旧是执勤查控的上岗时间,机动中队辅警李江勇的肚子开始隐隐作痛,一身身出冷汗。
因连续作战,体力不支,深夜开始,李江勇的肚子开始痛,但执勤岗位少一个人,战友就多一分压力,他没声张,而是用喝热水来缓解,直到交接换岗。
疫情之初,李江勇是第一时间向中队党支部递交请战书的“战士”。“轻伤不下火线”是李江勇在“请战书”中写的一句话,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人民的承诺。
尚志岗和姜姗姗:
夫妻一栋楼难见面
尚志岗和姜姗姗是队里的夫妻档,尚志岗是外勤中队辅警,从疫情开始到最后撤岗,尚志岗一直坚守岗位,直至查控勤务整体结束。姜姗姗是大队办公室的一员,集粮草先行官、信息通讯员等多个要职于一身。夫妻俩虽说在一栋楼里吃饭、工作,但见面却少得“稀罕”。
每次尚志岗换班吃饭的时候,姜姗姗还算他的“后勤账”,等信息上报完来吃饭时,尚志岗又去接班了,等尚志岗夜班回来时,姜姗姗已经起床开始一天的“战斗”了。
薛玉珍:
榆林北收费站“过大年”
榆林北收费站,是榆林城区的最大入口之一,也是交警执勤的“兵家要塞”。1月26日,榆阳中队的辅警薛玉珍就到榆林北收费站开始值守,一守就是28天。
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那段日子里,榆林北出口的车流量为日平均2000辆,只开通两个通道,车辆、人员因疫情登记、检测等待时间较长,造成高速出口匝道的长时间、大面积堵车,交通疏导压力异常艰巨。薛玉珍和战友们来回步行巡查,一遍遍疏堵、一辆辆劝导,为的就是防止因排队发生事故、纠纷,一个班下来,微信运动能上“几万步”。
赵欣:
用镜头记录“疫”情瞬间
在一片荧光绿中,她往来穿梭,拿着相机将抗“疫”瞬间定格;在办公室电脑旁,她飞快敲击,用一行行文字讲述抗“疫”故事,她就是宣传督察民警赵欣。
哪里有公安交警执勤,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为全面反映辖区抗疫工作压力最大的“榆林北”执勤点民警的工作情况,她几次在执勤点蹲守到深夜,及时发布现场动态,让群众更快捷了解管控措施,适时推送典型事迹,给全体参战民辅警加油鼓劲。
赵欣的母亲是一名医生,因为所在医院收治了一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母亲也进入隔离收治组参与诊疗。就在她拍摄护送确诊患者的当天晚上,母女俩抽空打了个视频电话,母亲说:“我们防护措施挺好的,倒是你那里更高危一些”,而她抿嘴点头,硬是没敢说自己拍摄一名确诊患者的经过。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夏晶李河在定边县石洞沟镇邹寨子村有这样一群“50后”党员,他们平均年龄66.5岁,他们主动请缨,一句“让我们上”,义...
定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