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新闻 北流新闻 容县新闻 陆川新闻 博白新闻 兴业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玉林市 > 博白新闻 > 正文

为了赶时节,65岁老人吃睡都在烤炉旁,烘制桂圆肉24小时不能停火,当年几个子女的学费就是这样淌汗挣来的,老人说 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

来源:玉林晚报 2017-08-04 12:53   https://www.yybnet.net/

查看炉火、添柴。观察龙眼肉的烘制情况。谭大爷的女儿在剥龙眼肉。在骄阳似火的8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夜守在炽热的炉火前,只为了赶在龙眼上市的一个多月里,烘制桂圆肉。手工剥、柴火烤,代代相传的手艺,在博白县三滩镇流传,一到这个时节,家家户户几乎足不出户,一家老少齐心协力赶制桂圆肉。

65岁的谭大爷是三滩人,已随子女定居玉林、安享晚年的他,一到时节也心痒难耐,不顾子女反对,执意要返回家乡烘制桂圆肉。儿女不忍老父自己返乡操劳,在玉林城区帮他新建烤炉。日夜守在烤炉前的老人笑着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

一个多月的制作期,老人吃睡都在烤炉旁

7月底,眼看龙眼大量上市,谭大爷坐不住了,几次跟子女说要回三滩老家烘制桂圆肉。去年老人拗不过子女,回老家只做了少量桂圆肉给自家吃。今年他决意回去重启炉火,烘制桂圆肉出售。

“他回家自己做太辛苦了,在玉林城区做的话,我们大人小孩都能帮剥龙眼肉。”七八岁开始帮父亲剥龙眼肉,谭景光知道,制作桂圆肉需要人手。说服不了父亲,他只好借用亲戚的老房子,帮父亲新砌了一个烤炉。

从外观看,烤炉像一间小房子,两端均装了木门,底部中间是灶口。打开木门,一股浓郁香甜的龙眼味扑面而来。里面是一个十三层的铁架,上面摆满了簸箕,簸箕里放满了龙眼肉。铁架中间有一个鼓风机,能让炉内的温度均匀。

烤炉外墙上挂着一个温度计,此时炉内温度有60℃。记者站在炉前,一阵又一阵的热浪逼近,酷热难耐,尽管身后有风扇吹着,但很快就全身冒汗了。蹲在灶口前烧火的谭大爷衣服早已湿透,豆大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滴,脸庞被柴火映得通红。

烤炉左前方摆放着一张睡椅,旁边小桌子上有一个保温饭盒。烘制桂圆肉要用新鲜龙眼,制作期只有30多天,一般是7月底开始、8月底结束。为了能多做点,谭大爷吃、睡都在炉前解决,24小时不停火地烘制桂圆肉。

添了一把柴火后,谭大爷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坐在凳子上抽起了水烟。因为炉火日夜不停,晚上每隔三四十分钟,老人就要起来查看火候。

“到了我这个年纪,每天睡四五个小时也够了。”谭大爷笑着说,深夜困了就抽几口烟解乏,烤炉里烧着火,屋里太热了,他就到外面走走、乘凉。子女们白天都要工作,晚上老人不肯让子女帮守炉。

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桂圆肉,供不应求

谭家父子自豪地向记者描述家乡此时的盛况: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制作桂圆肉,上至九旬老人,下至几岁小儿,一家老小齐动手。龙眼烘烤前先要剥皮去核,需要大量人工。此时就算是圩日,镇上也很少人赶集了。

“在我们那里,已经形成产业了。销售龙眼、收购桂圆肉都有专门的人在做,我们根本不用担心销路,我叔在家购买不到生果反而发愁,需到宏进市场来买。”谭景光指着一大袋烘好的桂圆肉说,开炉才9天,熟人、朋友就订购了150公斤。这些桂圆肉若拿回去卖的话,还没到三滩镇,就会被人抢着收购了。

从开始帮家人剥龙眼肉到自己掌炉烘烤,65岁的谭大爷做了几十年桂圆肉。从上世纪60年代单纯用手剥,70年代有了龙眼夹(去龙眼核的小工具),到如今烤炉改良,加装了鼓风机、温度计,可谭大爷烘制桂圆肉还是保持了传统的手工艺:手工剥、柴火烤。

因为经常帮父亲剥龙眼肉,谭景光双手的拇指均已脱皮。他说,镇上有人试过用机器来剥皮去核,这样一来虽然省事,但也导致龙眼的糖分、果汁流失,烤出来的桂圆肉口感并不好。

烘制桂圆肉,大多选用肉厚结实的石硖,最关键的一道工艺是烤。若烤得不好,桂圆肉成黑色,只能卖30多元/公斤;烤得好的桂圆肉色泽金黄、香甜软糯,1公斤能卖到140元。

桂圆肉从生果到成品,要烘烤10小时-12小时。谭大爷的烤炉有13层,新鲜剥出来的龙眼肉从底层开始,根据烤制的情况层层上移,炉内温度的控制也有讲究,一般是50℃-60℃。

“你摸到这些果有点刺手了,也就是烤干到了六七成时,就要把果肉一颗颗地翻过来,我们叫做脱簸,这时炉内的温度需控制在60℃以内。”谭大爷把手伸入烤炉内,一边摸着炉内的龙眼肉,一边跟记者介绍烤制技巧。

几十年的操劳老人对这门传统手艺有了感情

“小时候老家的路不通,我爸就用肩挑、车拉,把生果运回家做桂圆肉。”谭景光记得,那时候,凌晨3时许父亲就骑着摩托车去广东廉江、高州,到果园里寻找好的龙眼,看好了还要找人摘果、装车。晚上10时许,父亲用摩托车拉着150公斤龙眼回到家。一天来回跑300多公里。剥完龙眼肉刚睡下的他们马上起床,与父亲一起把龙眼卸车、摊开晾置。

谭景光说,每到这个季节,是家里最忙碌的时候,母亲会带着他们兄妹提前把农活干完,村里其他人也会早早做完收割、插秧等农活,以便腾出人手,专心做桂圆肉。“那时家里没什么收入,我们几兄妹的学费就是父亲淌汗挣来的。”

如今谭家兄妹早已成家立业,父母不用那么操劳了。然而每年一到龙眼上市时节,谭大爷就念叨着要烘制桂圆肉。子女极力反对,谭大爷却淡淡地说: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手艺,不能断。看着父亲劳作的背影,正在剥龙眼肉的谭景光渐渐读懂了父亲对这门手艺的执着和感情。

新闻推荐

玉林市强化消防安全宣传和整治工作

本报讯(记者禤繁实习生严杰才)消防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点领域,玉林市政协委员一直密切关注着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消防工作。8月3日,记者从市政协重点提案《关于加强玉林市消防安全宣传和整...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为了赶时节,65岁老人吃睡都在烤炉旁,烘制桂圆肉24小时不能停火,当年几个子女的学费就是这样淌汗挣来的,老人说 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