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密码:绿萝村位于博白县城西北面28公里的双凤镇平山村绿萝岭下,是我国晋代倾国美女梁绿珠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景致如画。村中至今还保留有与绿珠相关的绿珠井、梳妆台、枕头岭、梳子岗,在绿萝村旁建有永久纪念的绿珠祠。在博白绿珠江片区,绿珠信仰文化浓厚,传承形式多种多样,存留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祭祀出游活动不同程度地显示和表明绿珠信仰的丰富形态。9月12日,《美丽玉林行》栏目组来到博白县双凤镇。
绿萝村:寻觅绿珠女古迹
“你们是想寻幽访古还是探奇溯源?”来到双凤镇,有着“双凤通”之称的70多岁老人王贞强风趣地问我们。“当然是想探寻绿珠的古迹和听听故事。”我们说明来意。
王贞强热心带我们去绿萝村,只见一路翠竹遮映,绿珠的家乡就掩映在竹林深处。王贞强带我们来到了绿珠故居原址,这里已被新建的房子占据,1700年前的老屋已经荡然无存,只有三面环抱的青山还依然静立。在村里的一棵古树下,几个老人坐在石头上乘凉,他们告诉我们,这里是绿珠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有一块竖立的大石头据说是“绿珠女梳妆石”。附近有一口绿珠井,井壁由块块石头垒成,上面布满苔藓和蕨草。这里还流传着绿珠的美丽传说。
我们了解到,绿萝村只是大村名,绿珠女出生的自然村,名字叫做“大田背”。据载,绿珠女美丽聪明,三岁会唱歌,四岁能跳舞,五岁与人赛棋,六岁刺绣绘画,七岁背诵诗书,到了二八之年,下田耕种,上山采茶,坐机织布,伏案作诗,演奏丝竹,无师自通,精灵超人,远近闻名。后来成为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的宠妾,因石崇与赵王伦之争而坠楼。诗人郭沫若对绿珠给予了高度评价,诗曰:“今犹齿皓并眸明,一死换来万劫生。金谷园成民化瘠,玉楼入坠树含情。当年抗命遗英烈,故里追怀著伶名。鹤已飞回枯井活,村民热泪应盆倾。”
圣女岭:300多年老茶树的传承
“在大田村,有个叫圣女岭的地方,就是以绿珠女起名的。”王贞强向我们推介,相传绿珠死后化一白鹤飞回故里,飞落在圣女岭的巨石上。后来,乡民为纪念她,便在巨石南侧依石修建了一座寺庙,名为“圣女庙”,以纪念之。“圣女岭山上还有一大片古茶树林,至今还能采摘制茶,且品质上乘。”
圣女岭处于六万大山南麓,海拔800余米,为博白县双凤北境最高峰。从绿萝村出来,我们驱车前往在双凤镇大田村内的圣女岭。沿途一条山间溪流自上而下,时而飞瀑坠落,时而涧流汩汩,景色很美。在圣女岭的山腰,住着一户李姓农家,门前坐着几位老人,看到我们来,忙招呼我们喝茶。一碗红得透亮的茶汤端上,抿一口,茶味醇厚,回味清甘。“好茶!”老人说,这是从圣女岭的老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茶,据说在圣女岭的茶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大的茶树直径为42厘米,高6.7米,为广西境内最古老的茶树林。据专家品尝,具有福建福鼎名茶的特色。相传明末闯王李自成兵败后,李定国率一支福建籍的军队保驾李自成的母亲南逃驻此,士兵将茶种播种此岭,成为今天的“圣女岭茶林”。
在20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就有梧州外贸的工作人员到村里来收购老茶树的茶叶,还手把手教村民如何制茶。近年来,每逢清明前后,总有一些懂茶的骨灰级茶粉来收购老茶树的茶叶,并且价格不低。这个村里的人家,每家每户都采摘有老茶树的茶叶,除了卖给外面的人,也会留一些在家里招待客人。他们都知道,这座山与绿珠女有关,老茶树的茶叶品质很好,拿到城里可以卖到好价钱。
打造绿珠品牌传播绿珠文化
“这么好的茶,难道本地人不知道吗?”我们不禁疑问。“有啊,本地有一家茶艺馆就专门收购这些老茶树的茶叶,还打造了绿珠茶文化。”村民介绍说。
我们慕名来到博白县城一家叫长裕川的茶艺馆,这家茶艺馆品位高雅,茶馆里到处挂有赞颂绿珠的诗词。茶馆的老板是双凤人,他把圣女岭上老茶树林的茶叶用传统的农家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生产出“绿珠红颜茶”、“仙鹤绿珠茶”等博白茶品。茶艺馆中特地编排了绿珠女的茶艺表演,旨在传承绿珠的茶文化。
在古代,忠贞是女人的最高美德,绿珠女以死明志的忠贞美德受到了世人的赞美,于是,后人写了大量的诗词歌颂绿珠女。比如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咏《金谷园》的诗赞绿珠女,还有邓拓和郭沫若等名家也留下描写绿珠的诗词,成了中国历代赞叹的文化现象。
为纪念绿珠女,人们还把绿珠庙前的江叫做绿珠江,此外还命名有绿珠渡、绿珠乡、绿珠村、绿珠寨、绿珠井。当年玉林卷烟厂出品的“绿珠女”烟标,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传奇女子的。而博白卷烟厂作为绿珠女的出生地,更是出品了“绿珠”牌烟标,推崇绿珠女。
绿珠所处时代的历史和人文背景、民族背景造就了绿珠信仰的文化内涵及传承形态,延续着绿珠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绿珠信仰是一种有深远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通过物质形态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的发展来促进绿珠信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运用民俗旅游、产业化等手段进行适度开发,最大限度发挥绿珠信仰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和谐。
新闻推荐
...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