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18日,《广西法制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法官妈妈”:温情叩开失足少年的心扉——玉林市少年刑事审判工作纪实》一文,文中详细介绍了玉林市少年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与做法,“法官妈妈”以温情感化浪子回头。本报特转载此文,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阳光、白云、鲜花、绿草、圆桌。这不是花园,是玉林市少年刑事审判庭。
为了拉近与少年犯的距离,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引入“圆桌审判”模式。审判庭内巧妙地装饰了阳光、白云、鲜花、绿草。审判席是一张大圆桌,让法官与少年犯“零距离”接触,“法官妈妈”以“拉家常”的方式与少年犯促膝谈心,以温情感化浪子回头。
2011年,梁文华履新玉林市中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就大胆创新,在“圆桌审判”之后,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让少年儿童学法、守法、用法,杜绝犯罪。如今,基地已成为玉林市一个亮点,“玉州模式”成为广西少年刑事审判工作的一张“名片”。每天,到这里参观学习的学生、家长络绎不绝……
“玉林模式”:
广西唯一全国少有
一个数据,足以让人揪心:2009年以来,玉林市法院系统判决少年犯占刑事犯罪的10.82%,主要集中于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犯罪。小小年纪犯罪,这是家庭之痛;犯罪率如此之高,这是社会之痛。
“玉林市未成年人犯罪较为突出。”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梁文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玉林是广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这里经商意识浓厚,父母或忙于经商,或外出打工,留守少年疏于管教,这是玉林市未成年人犯罪较为突出的原因。为此,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玉州区为试点,在玉州区法院建立了广西唯一独立建制的少年法庭,以清一色的女法官实行“圆桌审判”,涌现一批获得“全国模范”称号的“法官妈妈”。
玉州区法院院长黎汉飞介绍,梁文华到任后,决心打造一个为全市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的平台。梁院长亲自策划、设计玉林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建设方案,多次率中院党组成员到基地现场办公。2012年11月,由玉林市委政法委综治办牵头,玉林市中级法院、玉州区法院主办,玉林市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建设,占地面积850平方米的教育基地建成。
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创建,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亲临指导: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温卡华到法院调研指导;自治区高院院长罗殿龙,玉林市委书记金湘军、市长韩元利以及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彬等领导先后多次到法院和基地指导工作。
走进基地大门,罗殿龙的狂书赫然醒目:“传递法律关爱护航花季少年”。梁文华院长的设计也是匠心独具:开篇是一棵幼苗,尾篇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喻示遵纪守法,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基地展出上千幅图片图解法律条文。以感人的故事引导青少年学法、守法,用真实的案例警示未成年人远离犯罪……
“圆桌审判”和教育基地是一对孪生姐妹。2009年,玉林市中院对少年审判工作进行大胆探索,以玉州区法院为试点,设立了“女子法庭”,实行“圆桌审判”。法庭内装饰了阳光、白云、鲜花、绿草;审判席是一张大圆桌,法庭全是清一色女法官。这里与其说是审判,不如说是母亲与“犯错误”的儿女促膝谈心。女法官以母爱感化堕落的心灵,用法律指点迷津……她们,被少年犯称为“法官妈妈”。
寓审于教,标本兼治,这是设计者的初衷。“法官妈妈”邀请司法局、人民陪审员、机关工委以及爱心人士参与社会调查,了解少年犯成长过程、家庭背景、文化素质、性格特征、平时表现、交往朋友、犯罪动机等,开庭前准确把脉,对症下药。庭审后邀请老师、医生对少年犯进行心理辅导、犯罪分析,治疗少年犯的“心病”,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灵。
“女子法庭”还主动邀请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社会团体等部门参与调解,附带民事赔偿案件全部达到“案结、事了、人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取得调解率100%、兑付率100%、当事人满意率100%等三个一百的良好社会效果。
玉林市法院系统获得了“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对于“玉林模式”,罗殿龙院长说得好,广西唯一,全国少有。把“玉林模式”放大,做成“广西模式”,这是少年刑事审判创新的必由之路!
“法官妈妈”:
用爱心拯救“迷途羔羊”
她是一名女法官,但1000多名服刑少年称她为“妈妈”。
法庭春秋20载,她秉公办案、执法如山;面对少年犯,她春风化雨、侠骨柔情。以爱心感化良知,用法条教化顽冥,帮助失足少年寻找迷失的自我、重建心灵的家园,这是全国优秀法官文惠新每天的功课。
文惠新,玉州区法院副院长兼少年刑事审判庭庭长。在她的带领下,玉州区在广西法院系统率先成立了有独立建制的少年刑事审判女子法庭,无论是庭长、副庭长、书记员,还是人民陪审员,均是清一色的女性。她们用母爱创新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机制,走出一条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审判、挽救的特色之路。
早在2008年,在文惠新的积极倡议下,少年刑事审判庭就率先对初犯、偶犯及认罪态度较好,主观恶性不大的少年犯适用“圆桌审判”方式进行审判。
去年,在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中,14名被告人均是在校学生。为了哥们义气,他们参与打架斗殴致人伤残。看着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文惠新感到心里刺痛。于是,她一次次来回奔走做庭前调查,充分了解到14名少年大多家境贫寒,有的连学费都交不起。文惠新多次驱车到博白县各少年犯所在的乡镇,动员一户户落实赔偿款,争取被害人谅解。
“法官妈妈,您给我们一次悔过的机会吧!”在别具特色的圆桌审判和法庭帮教中,深感后悔的14名少年当庭失声痛哭,并在庭后认真书写了《悔过书》。
“他们本应在课堂上,而不是在法庭上。只要符合法治精神,我都想极力挽救。”文惠新说。
“划亮一根火柴,就能照亮一片黑暗;点燃一盏明灯,就能指引航船。”她的言行,深深地感染了被害人的父母。为人父母,感情是相通的。在文惠新的倾心调解下,被害人父母主动放弃部分赔偿,并与被告人达成谅解协议,法院最后对14名少年判了缓刑。
以心为砚、以法作笔、以情当墨,“法官妈妈”让律法有了温情。判决书,对于被告人来说,那是紧箍咒,一念就头痛,但当文惠新向被告人宣读判决书的判后语:“法律无情,法官有爱。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时,14名未成年人感动得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他们齐刷刷跪下,一名被告人哽咽地说:“母亲给了我肉体的生命,而您给了我精神的生命,您就是我们的法官妈妈。”
文惠新说:“孩子们也许读不懂冷冰冰的法律条文,但我相信,他们一定看得懂这些用心写成的带着温情的文字。”
“法官妈妈”审理了1000多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无超审限、无上访、无错案,无重新犯罪。审理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率100%,履行率100%,当事人满意率100%。少年刑事审判庭先后被授予“广西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自治区妇女儿童维权岗”、玉林市“少年刑事审判集体三等功”等称号。
在少年刑事审判庭的留言簿上,一位律师写着:“执法为民,是你们的风格;真情办案,是你们的原则。你们代表了法制温情的力量。”
这是她们的真实写照!
法官“判后语”:
为少年犯耕耘“心灵绿洲”
个头不高,一双慈爱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整洁的盘发透着精干,这就是梁东丽:一位让桀骜不驯、充满叛逆的少年犯信赖的“法官妈妈”——容县法院刑事审判庭长。
说起一个个涉少犯罪,这位有18年审判经验的女法官梁东丽就像熟悉自己手上的每条掌纹。一句句带着母爱的话语,一封封书信,一次次回访或探视,伴随着她的日常工作,已成了她生活的主要部分。
前不久,梁东丽收到一封“家信”,信中附有一幅自作水彩画:画面是一片绿洲,绿洲上有一棵小树正在成长吐绿,树上小鸟振翅欲飞,嘴上喊着:“我想你,‘妈妈\’!”
这封信是一名正在狱中服刑的17岁失足少女李敏(化名)刚刚写来的。李敏在信中写道:“不经意间与您邂逅,注定了今生的无法逃离。从你出现在我视线的那一刻起,你便走进我心里。你是我生命中的绿洲,期盼能在你的怀中脱胎换骨。”这封充满诗情画意的信,是李敏心灵的独白。
泪眼,模糊了梁东丽的视线:“失足少女走向新生,这是我应尽的责任。”说起李敏的失足经历,记者能感受到她内心之沉重!
去年8月30日,李敏以500元的价格介绍一未成年少女卖淫,被公安机关抓获。今年1月29日,检察机关以李敏涉嫌犯介绍卖淫罪向法院提起公诉。承办法官正是梁东丽。
结合少年犯的年龄、心理特点,找准教育点和感化点,促使他们自愿认罪、真心悔改。这是梁东丽在庭审中常用的方法。“每一个判决,都关系到孩子的命运,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梁东丽说,她时刻提醒自己,要在秉公执法的前提下,尽力帮助和挽救每一名失足少年。
“开庭前,要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找到打开其心扉的钥匙。”梁东丽说,要客观评价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必须掌握丰富的一手材料,“功夫在庭外”是她办案的信条。经过庭前调查和庭审教育,梁东丽沉重地敲下了法槌,判处李敏有期徒刑7个月并处2000元罚金。
透过判决书后面的“判后语”,记者感受到了法官的温情:“我们敲下法槌,把你送进了监狱,也许你恨我们。可是,庭审时看到你的眼神,看到你那张年轻的脸,我们内心也一阵难过……法律是一张巨大的网,你触动它,它会把你紧紧捆住。珍惜你的青春,当你回首的时候,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懊悔。我们期待着你展翅飞翔的那一天。”
李敏为“判后语”流泪,这是感激的泪水。李敏在狱中耕耘着“心灵绿洲”,梁东丽不断为她“因地施肥”,为了折翼鸟早日翱翔天空……为了挽救失足未成年人,梁东丽率先引入未成年刑事审判社会调查机制。她主动联系司法局、团县委、县妇联等单位,由这些单位派出人员对少年疑犯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犯罪前后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进行法制教育,出具调查报告,对失足者因材施教。
在玉林,少年刑事审判工作已全面实行庭前调查、圆桌审判、法官寄语、社区矫正、回访帮教制度……这种“办案模式”已经变成了“玉林模式”。如今,“玉林模式”正在变成“广西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模式”!
新闻推荐
博白创新开展村级“一会两员一机制”互助自治机制,大力助推“清洁乡村”活动开展—— 新模式激发“新活力”
“能成为一名保洁员,很开心!虽然每月几百元钱的工资不多,但能为村里做点事儿,我很荣幸。”7月5日,博白县博白镇绿珠村柏根屯69岁的庞贞文大伯高高兴地从村里的“清洁乡村”理...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