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林很多农村,留守人员中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在农业一线从事耕作的农民几乎由老人承担。在农村,解决“谁来种地”已经是当务之急。而今年中央提出,“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有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玉林市作为广西的农业大市,将如何回应这种“土地的呼唤”呢?近日记者走访广袤农村试图寻找其中的“玉林答案”。
隐患:土地撂荒折射“劳力流失”
博白县顿谷镇政府干部凌江近期开车经过亚山、旺茂、东平、沙河、凌角等乡镇,发现公路两旁很多地方绿油油的并非水稻,而是杂草,隔三差五就有田块有撂荒现象,令人惋惜。他对此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当地人告诉他,“时下广大农村,青壮年涌进城里打工,现在泥水工每天都有150~200元收入,比在家种田好得多。而在家种田的均是老年人,年老体弱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生活,哪里还能顾及稻田?”
凌江的发现并不是孤例,记者在容县容西镇仙江村采访时,该村村主任李荫祥说:“你随便去哪块田地看看,在那种地的绝对没有年轻人了,现在还留在村里种地的都是50岁以上的人,村里能跑会跳的都出去打工了。”
“种地太苦太累,收入又不高,我也不希望我的儿子回来种田。”李荫祥说。李荫祥有两个儿子,现儿子媳妇都在打工,大儿子在广东,小儿子在村里的纸厂上班,老伴也在纸厂上班,全家人一年的收入少少也有几万块钱,不种地也不愁吃的。“我们家有3亩多田地,平时就是我抽空去打理,到农忙的时候老伴就请假回来搭把手,两个人忙活一个多星期也搞掂了,不用孩子们回来。”李荫祥说。
“到我们老了实在做不动了,我们就把田免费给还能做的邻居种,邻居也不能做了,也只能丢荒了。”李荫祥坦言,现在村里已经有少部分零散的土地撂荒了,也有一些全家都外出打工的把田转给了邻居耕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们村的土地大部分在山里或山脚下,不连片,土地又不肥沃,想像别的地方一样流转出去给专业大户种都没有人要。”李荫祥无奈地说。
这种土地抛荒现象虽然在玉林市还不是大面积存在,然而农村“劳力大量流失”的隐患已经成为悬在我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剑”,逼着我们寻找问题的答案。
剖析:“新型农民” 短缺成最短板
凌江在调查中还发现,除了城市产业与农村争夺劳力外, 造成土地撂荒还有很多深层次因素,效益差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村民记录了一笔种田账:种一亩田,除了种子、化肥、农药、还有机耕机收,遇干旱时,要抽水,这些都要掏钱,总支出大概600元左右,水田亩产一般在250~350公斤左右(劣等田),市场价每50公斤卖出价钱125元,亩收入在600~800元左右,扣除成本,已经所剩无几,还不算人工钱。
而农业设施的老化破损更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热情。他调查了数个乡镇水库的水利,有些村因长期老鼠挖空地洞,老化严重,数公里长的地段已荒废,又加上长期没人检修,水滴漏渗透严重,离水库远的水田,得不到水的供给,造成稻田缺水而失收。
对发现的这些问题,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凌江曾经多次与同事们一起探讨,却得不到答案。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个观点给了他们解读这个问题提供了另一个窗口,“‘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有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这句话对当前农村的问题太有针对性了!”他说,农业中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归结到人的素质上来,当前的农民技术差,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2012年凌角镇绿湖村庞先生见村里许多人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夫妻俩合计后承包了村里50多亩稻田,起早摸黑苦心经营,然而对突发的稻飞虱虫害应对不当,造成土地大面积减产,垫付不出承包金,今年心灰意冷的夫妻卷起行李外出打工谋生去了。
玉林市农委副主任李品林是一位“老农业”,他的观点也印证了凌江的发现。“造成当前‘明天无人种地\’的背后有着诸多原因。比如,种田收益率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滞后,文化生活匮乏,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很多农民子弟都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很多人却又戴上了‘农盲\’的标识,农村缺乏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
他说,现在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二代甚至三代已经完全对农业提不起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对农民这个职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农业的弱势以及过低收益,无法激起创业的激情。
探索:“土地热情”需要各方激活
记者采访了众多农业专家、农村基层干部、农业企业的老板,他们对如何破解“明天谁来种地”的难题给出答案并不一致,然而他们都建议玉林市要大力培养自己的“新型职业农民”。李品林认为,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而且具有规模经营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优势,由此带来的较好经营效益,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而传统农民由于种地规模狭小以及缺乏专业技能等“短腿”,不得不通过打工等其他手段来补充收益,抛荒撂地现象时有发生,其实是一种“兼职农民”。因此,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逐渐推广普及,将有效缓解并最终解决。更为重要的是,新型职业农民“懂科技,会经营”的特点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也更利于耕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句话,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毕业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小伙子刘芸全就是这样的“新型农民”。在仔细研读了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鼓励兴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的政策,一直认为搞农业大有“钱途”的他毅然放弃广东某电子厂每月6000元的高薪,回到家乡北流,在新圩镇和民安镇租地600亩,当起了现代农场主。为了让农场的土地产生最大的效益,他采取玉米、芋头、南瓜套种,青瓜、毛瓜、豆角轮种的形式,一年可种三季玉米,土地一年四季不空闲,单是玉米一年的亩产值就有15000元。4月份,农场里的青瓜、毛瓜陆续收获,7.5万公斤优质瓜菜以3元/公斤的收购价远销深圳、香港,产品供不应求。丰收的喜悦坚定了刘芸全在庄稼地里创业的信念,下一步,他计划把农场增加到3个分场,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并与香港和广东一些大型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大力鼓励土地流转,吸引像刘芸全这样的“新型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已经成为玉林市如火如荼的现实。2012年兴业县积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土地流转市场,逐步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打造一批技术集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目前,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8万多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万多份,形成了3个3000亩以上黄金桔连片种植基地,30个200亩以上果蔗种植基地,2个1000亩蔬菜种植基地和木薯基地。
而“公司+农户”形式也让更多传统的农民分享了现代农业带来的的丰厚收益。“兴业黄金桔”是广西龙头企业——春茂集团自主培育的新品种,这一品种跟目前市场上的黄金桔相比,个头更大,味道更清甜。自2010年这一品种开始推广,如今已经有了不错的市场成效。“要想公司长远发展,必须要让农民获益。”春茂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在黄金桔的发展初期,春茂集团就在原有“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基础上,为黄金桔的发展又摸索出了两种适合农户的不同合作方式。第一种是由农户自己承包土地并出资49%,公司出资51%并提供技术指导、有机化肥、生物农药等,有收益后按照出资比例分红。这种模式适合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农户,目前以这种模式种植黄金桔已有几千亩。第二种模式是由公司全面出资承包土地再把土地划分成30亩一片,农户按照自己的需求承包其中一片或者几片。公司按照每天30元的标准支付农户基本工资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有机化肥、生物农药等。有收益后,农户可获得20%的分红。目前,该公司大部分黄金桔种植基地为这一模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样的利益联合模式,使得春茂推出的黄金桔种植项目大受欢迎,既解决了农民种地热情不高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民种地收入不高的问题。目前,春茂种植的黄金桔基地面积已有2万多亩。
然而要吸引“孔雀回巢”还需要更热情的土壤。专家建议,我们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进一步提高粮价,加大投入和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实现思想层面的改革。无论是农民自身,还是各级决策者和执行者,都应改变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看法,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改变三农相对弱势的地位。为此,“回巢”的“孔雀”才能真正落地。另外有关方面尽快将相关政策落实到位,拿出更加实在、更加有力的举措,培育出越来越多的职业农民,从根本上解决“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
这样,我们的农村才是有希望的田野,才有更多的人愿意在这田野上奋斗、劳动,为她幸福、为她争光!
新闻推荐
...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