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丽萍出生于博白县文地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或许对乡村有特别的留恋,或许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师范毕业后,她本有机会到待遇更高的民办学校任教,可是她却选择到条件最为艰苦的乡村小学做一名代课教师。工作后,家人动员她参与到收入比代课教师强几十倍的生意中也被她婉言拒绝。17年来,她扎根贫困山区,以改变山区落后教育面貌为己任,默默无闻辛勤工作,让更多贫困适龄儿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最近,她被评为“广州助学基金”八桂优秀乡村教师。她被当地群众称为“最美山村女教师”。山区教育事业是她无悔的选择
1994年,莫丽萍毕业于博白县师范学校。辛辛苦苦送她读书的父母,原本希望她能跳出农门在城镇找到一份好工作,没想到她居然回到条件极为艰苦的原三江乡南凭村做一名县编代课老师。南凭村小学离县城80多公里,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辖教4个自然村,而村与村之间隔山看水,不但骑车难,有些路段就连步行都得小心翼翼。到学校报到的那一天,莫丽萍从家里到学校,走了8公里山路,路上竟连一个人影也看不到。学校的生活条件自然极为简陋,她的宿舍是破旧的泥砖房。住校的当晚,她的心情极为复杂,但很快她就正视现实:她是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而来的,不是为了享受。随后,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
现实是残酷的。作为代课教师,她当时的工资仅为140元,除了伙食费和日常开支已所剩无几。即使到了2005年,身为学校教导主任的她工资也只有265元。村里的几个同龄姐妹打工回来,一个个钱包鼓鼓,衣着新潮,都劝她说:“阿丽,以你的条件,走出去三两千块钱一个月,哪里挣不到?何苦苦守这穷山沟呢?”开汽车培训班的丈夫也经常劝她:“不要教书了,咱们一起齐心办好驾校,我管技术,你管收支,你不用那么劳累,收入还比你当代课老师强几十倍。”可莫丽萍也感到无奈:自己要是走了,学生们怎么办?为了那份爱,她选择了坚守。做孩子们的“贴心妈妈”
工作转入正轨后,最困扰莫丽萍的是南凭村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学生上学最近的也要走20分钟的路,远的甚至要走50分钟。莫丽萍刚上任时,恰逢1994年那场罕见的大雨,洪水冲毁了不少民房、路桥。孩子们上学难啊!怎么办呢?她与其他老师商量决定:在危险路段护送学生过桥,免费为难以回家的学生提供午餐。之后,莫丽萍都会准时在陆村桥接送学生过桥,能拉的拉,不能拉的抱,抱不动的背。乡亲们都被这个身体单薄的女老师的行为感动了。村支书说:“一定要尽快把桥修好,让老师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教学上。”莫丽萍听到这话,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
由于工作出色,1995年8月,莫丽萍调入新成立的三江中心校。虽称为“中心校”,也只是租用企业一栋面积不到400平方米的四合院做校舍,办学条件比南凭村小学还要艰苦。学校分给莫丽萍一间楼梯间,算是住房,从此她成了学校长达7年的“守夜人”,不到10平方米的楼梯间也成了留守儿童的“避风港”。1996年春季期,她把班里离家较远的庞敏、莫姗姗两位“留守生”接到10平方米的“家中”同吃同住,给她们慈母般的关爱、温暖。2000年毕业的学生莫小帆回忆说:“那次体育课我不慎左腿摔骨折,父母都不在家,生活不能自理,是莫老师每天给我送饭、洗衣,出钱给我买药,每天背我上厕所,进教室,且一背就是两个多月。”
莫丽萍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她的学生当中有不少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在生活上,莫丽萍给了他们父母般的关爱。由于倾注了浓浓的爱心,历年来她所带的班级不仅没有一个学生辍学,而且学生成绩一直在三江乡名列前茅。
为山区教育事业培养优秀接班人
因为专注,所以变得卓越。2006年秋季期,莫丽萍担任中心校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她一方面率先垂范,勇挑重担,一直担任毕业班语文兼班主任工作;另一方面制订符合校情的规章制度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在她的调动下,昔日沉闷的校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2008年秋,组织看准了她在小学教育的领跑能力,任命她为三江中心小学语文辅导员。两年多的辅导员工作,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优秀教师上。虽然是一个娇小的女性,但她在工作上从不输给男性,她不顾天气的恶劣,下村指导各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她特别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每一位新教师她都会不厌其烦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日常工作去精心辅导,生怕哪位老师因为缺乏经验忽略了某一环节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2009年毕业的蓝明珠,2010年毕业的骆凯娟、阮翠珊等几位老师已茁壮成长,蓝明珠老师参加县教师基本功比赛获一等奖;参加县教师经文诵读比赛获一等奖;骆凯娟老师参加县幼儿教师唱、跳、讲比赛获一等奖;阮翠珊老师参加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获二等奖。
新闻推荐
...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