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墓
梁漱溟先生的手迹摩崖石刻
□邓祝仁文/摄
拜谒梁漱溟先生墓
桂林穿山梁漱溟墓,位于穿山明月峰脚下,呈长方形,长约3米,宽约2.5米。虽是严冬时节,可环视周遭,翠竹绿树花草簇拥。墓坐东朝西。东面背靠山崖,西面为入口,与道路接壤,砌三级台阶,防止了雨水、山水的侵袭。正中竖立梁先生半身头像,是以他那幅最著名的戴瓜皮帽半身照为蓝本创作的,底座选择当地特有的巨型碳酸钙石灰岩石精制而成。塑像下方工楷镌刻由桂林梁漱溟研究会拟写的先生生平。
梁家祖籍桂林,梁先生墓地落脚桂林,是他本人生前的意愿。他的忘年交———桂林市政协的文化人朱袭文先生说:梁先生“是一位听得懂桂林话而不会讲桂林话的桂林人”。朱袭文在《梁漱溟先生和桂林》(编入《回忆梁漱溟》,漓江出版社,1993年)这篇文章中回忆说:1988年6月初,梁先生病势已沉,他奔赴北京协和医院探望,获知先生有骨灰归葬桂林之愿。经他与桂林有关方面协调,选定穿山脚下这方梁先生曾经讲学、著述,秀丽安静的土地作为他的最终栖息之地。1998年,大儿子梁培宽亲自捧着父亲的部分骨灰,从北京飞抵桂林,梁漱溟先生终于回归乡梓,入土安葬。
梁漱溟四度回桂
我阅读《吾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桂林梁先生遗书《梁漱溟先生年谱《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大公报(桂林版1941.3.15-1944.9.12)》等书报,得知梁漱溟先生一生四次回桂林的故事。
第一次,1935年初
先生应李宗仁、白崇禧邀请回桂林参观,了解故乡,看望族兄,游览桂林山水,下榻独秀中学。
第二次,1941年4月初至5月20日
先生为了去香港创办民盟刊物《光明报》,从重庆飞抵桂林,暂留桂林等候赴港机票。其间应广西大学校长雷沛鸿邀请到校讲学,所讲内容为酝酿多年、刚刚开始动笔的《中国文化要义》部分内容(笔者注:《中国文化要义》是梁先生的代表作,着重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留宿该校所在之雁山园。同时也应邀到西迁桂林的江苏教育学院和在两江办学的桂林师专演讲。谁也没有想到,这张机票,即使在李济深先生的关照下也费时一个多月,5月20日,梁先生才得以离开桂林飞香港。
第三次,1942年2月5日至1944年8月
有三件要事得专门提一提。
1.从香港脱险回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先生从香港脱险回到桂林,下榻月牙山麓。在桂林,先生负责民盟华南地区的组织发展,工作繁忙,应酬颇多,为民盟吸收了一批有质量的新会员,如金仲华、欧阳予倩、狄超白、陈此生、张锡昌、徐寅生、周康仁等。5月25日,李济深、黄旭初等在乐群社举行茶话招待会,欢迎从香港脱险来到桂林的文化、新闻界人士,梁漱溟先生偕同茅盾、金仲华、蔡楚生、叶浅予、马思聪、王人美等百余人出席。6月4日和7日,叶圣陶、柳亚子两位先生先后到了桂林,他们分别拜会了梁先生。6月25日,叶圣陶在日记中记道:梁先生“状貌严肃,发言颇缓而沉着”“方拟作《中国文化概(要)义》”。
在桂林,梁先生一边从事争取民主、宣传抗日的活动,一边潜心写作与讲学。主要的讲学地点就在穿山脚下互为邻居的无锡国专和汉民中学。在汉民中学做了乡村建设教育、育才救国等讲座;在无锡国专讲授《中国文化要义》课程;还为江苏教育学院、广西大学、广西建设研究会及青年会在兴安举办的学生夏令营分别作了题为《一九三九年视察华中华北等六省游击区情况报告》《教育出路与社会出路》《中国文化及乡村建设问题》《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等演讲。梁先生对兴安师范的学生们做报告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创造。比如鸟儿,老鸟生小鸟,小鸟又生小鸟,一代酷似一代,毫无变化。人不一样,人要一代胜过一代(参阅《中学生》杂志,1942)。在桂林的这段日子,是梁先生一生著作丰硕、活动丰富、影响巨大的重要阶段。除完成了《中国文化要义》大部分的写作外,还写了一大批著作:如给两个儿子写信,通报香港脱险经历、自己治学为人与为中国问题奔走的心路历程;如谈自学经历的著述;如纪念梁启超、蔡元培二先生文稿;如出版《梁漱溟最近文录》等。
在这两年半时间里,梁先生主要居住在相对安静闲适的穿山,即无锡国专为他准备的从一间大教室隔开而成的房间里,有时也会到明代靖江王后裔、著名文化人朱荫龙家小住几日,而到桂林之初曾先后被安排在八桂厅广西建设研究会(今桂林工人文化宫)和七星岩附近的广西教育研究所居住。
2.促进无锡国专桂林办学
无锡国专全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国学精英的摇篮。
1937年抗战爆发,无锡国专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先后迁徙至长沙、桂林、北流、上海等地,其中以桂林办学时间最长,业绩最显著,是国专的鼎盛期,史称“无锡国专桂校时期”。
冯振(1897.5.10—1983.3.13),原名冯汝铎,字振心,自号“自然室主人”,广西北流人。1942年在梁漱溟先生协助下,冯振得以筹划成立了无锡国学专校董会,由梁先生出面请李济深担任董事长,黄绍竑、梁漱溟、李任仁、刘侯武、黄星垣等名流为校董,由是无锡国专桂校得到了广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大笔经费与200亩土地,国专在穿山脚下兴建教室校舍,有礼堂、图书馆、教室、师生宿舍等,一律瓦顶平房,可容纳学生500余人,还特地在穿山山顶建了一座以唐校长别号命名的凉亭———“茹经亭”。
3.第二次恋爱与婚姻
在桂林这段日子里,梁先生不仅事业发达、学术精进,而且“经历了一次很平常的恋爱”,有了他人生的第二次婚姻,柳亚子、田汉等名流都贺婚,以诗词相赠。1943年夏末,梁漱溟偶遇陈淑棻,“并深沉地爱上了她”。陈老师比梁先生小6岁,在桂林中学工作,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据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最后一个儒家》(郑大华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介绍,梁、陈婚恋一时成为轰动整个广西的大事件,桂林的报刊杂志不惜以众多时日和版面刊登大量诙谐的随笔文章,为读者提供茶余饭后的笑料,而梁漱溟先生坦然面对,“以玩笑口吻来对待公众舆论”。
第四次1957年4月20日至5月2日
此番先生返桂,衔周恩来总理之命回到桂林、回到广西,下榻国宾馆榕湖饭店,就筹备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问题和有关领导协商,对相关人员做了公开讲话,自然还会见了远房亲戚和地方知名文化人士,个中种种不赘。
梁漱溟先生的手迹摩崖石刻
当然,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穿洞内的梁漱溟先生的手迹摩崖石刻。碑刻位于月岩北口右侧,即西面岩壁上。梁先生的碑文繁体竖排,镌刻者临摹梁先生手迹,从右自左刻写,八个大字尤其耀眼夺目:
鍥而不捨精義入神(石刻上的几行小字没有标点,为了方便阅读,试标点如下:)
吾家自先曾祖寶書公鄉舉后以會試来北京訖,愚兄弟輩均隶属于廣西旅京同鄉會,實先父先兄均未嘗一返桂林,獨不佞返桂,并曾留居穿山講學焉。
公元一九八五年仲秋
九十二叟梁漱溟識
梁漱溟的兄弟姊妹以及他们的父辈、祖辈都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无一到过桂林,可他们为什么常常自称“桂林梁家”?梁漱溟本人为什么常常以“桂林梁先生”自誉,常常在自己文章末尾落款“桂林梁漱溟”呢?答案就在月岩洞口梁漱溟的这段碑文里。
原来,梁家血统系蒙古族,是皇室血脉。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也先帖木耳1281年被封为云南王。当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以后,这个家族就归顺了明朝,在汝阳(今河南新乡)安家定居下来。汝阳,为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的所在地。于是,这个家族就取了汉姓“梁”,在整个明朝,都享有贵族头衔。清朝建立时,这个家族迁移到了远离京城的偏远广西,皇室、贵族的荣耀已经不再,而成为地方乡绅。不久,梁家通过科举考试才产生了士官学者。而19世纪初迁入桂林的梁家这一族,为第十九代传人梁垕,到1849年他的儿子梁宝书,也就是梁漱溟的曾祖父在桂林乡试中举,为了进京会试,才离开桂林,未几,梁宝书中了进士,从此梁漱溟这一家才得以留居京城。梁家世代于是把祖居之地桂林视为梁家福地,对外常常自称“桂林梁家”,梁漱溟作为这个著名家族的第23代传人,就常常以“桂林梁先生”自誉,为文常署“桂林梁漱溟”了。他们怎么不以此为荣、念念不忘呢?梁漱溟先生在穿山洞留下的碑文再次证明他及其梁家几代人对桂林这块地方的眷恋和没齿难忘!
其实,梁先生的著作里早就作了明确说明,并传至海外,连美国学者艾恺著的梁漱溟评传《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也有翔实的引用,我们自己许多人反而忽略了。
新闻推荐
大容山莲花景区被称为“中国的欧式风光”。南国早报记者陈春栩摄扫一扫,入群咨询报名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闫芬丽)春日里,游青...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