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新闻 北流新闻 容县新闻 陆川新闻 博白新闻 兴业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玉林市 > 北流新闻 > 正文

踏访西山,触摸千年青铜文明

来源:玉林晚报 2017-04-12 15:16   https://www.yybnet.net/
结束对容县城关古窑旧址的寻访后,采访组沿着绣江往北流方向而行,来到位于容县与北流交界的容县容西镇西山村。西山村可谓名声在外,不仅是国内有名的兰花基地,而且规模位居岭南冶铜遗址之首、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汉唐冶铜遗址——西山冶铜遗址也坐落于此。

上世纪60年代,绣江西侧的西山村村民在野外耕作时,发现村子附近的山岭上散布着大量铜渣、鼓风管和水波纹陶片,在挖蓄水池时挖出了铜矿石和铜锭等遗物。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发掘考评,西山是一个大型冶铜遗址,其采冶年代大概自西汉至隋唐,前后延续时间长达1000多年。据说,历史上南方的铜鼓就是在这个绣江古航道旁的冶铜基地冶铸,然后通过“海丝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雨中寻访

西山铜渣随处可拾

也许是由于历史久远,时代变迁,在容西圩镇,当采访组向镇上居民打听西山冶铜遗址时,他们也只能指出大致方向和范围。因遇上雨天,寻访西山冶铜遗址的难度也增加了不少。为此,采访组不得不寻求容西镇政府的协助。

“西山冶铜遗址是汉唐冶铜遗址,历史悠久,是我们容西的历史古迹。西山这一片山岭都是当年冶铜的地方,不过要找到遗址的具体位置还得找西山本地村民带路。”听说是本报“海丝路”采访组,容西镇政府非常配合并给予了大力支持,考虑到雨天安全问题,还专门安排了一名家住西山村的治安巡防干部协助采访组进行采访。

治安巡防干部老冯放弃了午休时间,冒雨为采访组带路。在玉容旧路东侧的一处坝头边,老冯指着对面的山脚说:“西山冶铜遗址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前有一块碑刻在这里,路过玉容旧路时就能看到,不过后来听说修建铁路时移开了碑刻,现在这里已经荒芜,很难找到那块碑刻了。”

由于要跨越一道坝头,山岭十分荒芜,又有铁轨护栏相隔,采访组找不到这块政府文物部门竖立的文物保护碑刻,未免有些遗憾。

站在玉容旧路遥望花名岭,感觉花名岭并不高,然而当采访组穿过铁路天桥下的一片农田来到花名岭脚时,才发觉花名岭陡峭且荒芜,雨天登山相当费力。不过当看到脚下一块块有着千年遗韵的绿幽幽的铜渣时,采访组还是感到惊喜不断,大有一种进入“宝山”、不虚此行的感觉。

“这就是铜渣,我们西山的宝贝。”登山过程中,老冯顺手拿起一块绿幽幽的呈玻璃状的东西介绍。老冯说,他小时候经常到这一带玩,那时漫山遍野都是松树,山上到处是铜渣,还可以看到很多残存的冶炼炉和坩埚碎片等遗物,不过后来山岭开发改种果树,冶炼炉被毁坏了,但要找铜渣还是很容易。

眼前这些绿幽幽的东西应该是历史上冶铜时留下的炼渣。触摸着这些2000年前的炼渣,采访组仿佛看到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冶铸图景:在官吏们的指挥下,无数土著先民以及一群冶铸工匠挖矿筑炉,即山鼓铸,大炼青铜,铸成一个个铜钟、铜鼓,一批批祭器、铜钱、青铜器皿,通过绣江古航道输送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终于登上山顶,雨水早已打湿了我们的头发和裤脚。老冯指着山顶的一块地方说:“冶炼炉就在这里,当时残存的冶炼炉约半米高,炉的直径约两米,炉壁有一层乌黑发亮的烧结物,没有丝毫风化的迹象,形状完好。”

采访组看到,这里已变成一片墓地,冶炼炉遗址不复存在,周边散落着一些零碎的冶炼烧结物、炼渣,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铜渣。老冯介绍,附近几个山岭都发现有这种铜渣,还听说出土过铜锭。

西山冶铜

代表古人高超的铸造技艺

容县博物馆的资料显示,西山冶铜遗址范围约2平方公里,包括花名岭、牛窝岭、凤岭、大爷岭等9个山岭,与北流市约3平方公里的铜石岭冶铜遗址隔江相望。这一带曾发现有采矿井、炉渣及矿石、铜锭、陶器等遗迹、遗物,还发现许多深而大的喇叭状土坑,据推测是大铜鼓的铸模。

考古专家认为,西山冶铜遗址属汉唐冶铜遗址,是集采矿、冶炼和铸造于一体、规模巨大的遗址,居岭南地区迄今发现的古代冶铜遗址之首。1981年,西山被认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容县和北流曾合在一处,均属容州,西山与铜石岭同属一条矿脉,是同一矿区,这样规模巨大的冶铜遗址的形成,集中展示了岭南地区发达的矿冶业,说明这一地区铜矿的贮藏和开采相当普遍,对研究岭南地区的冶铜发展史和我国汉唐时期的铸造工艺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市申遗办专家黄继军老师早年随同文物部门的专家曾多次到西山冶铜遗址实地探访、考古,还保存着不少研究资料。

据介绍,春秋战国至隋朝期间是容县经济文化形成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在经济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形成发展期。从容县出土的铜器推断,最迟在战国时期,容县先民就已掌握青铜铸造技艺。在这段历史时期,铜鼓文化是容县最突出的代表。容县和北流同是铜鼓出土较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容县出土的铜鼓多体形庞大、纹饰丰富,而年代较早的北流型则多属春秋至汉代,是岭南青铜文化的代表。

据考证,容县西山和北流铜石岭既是规模巨大的冶铜遗址,又是古代铜鼓铸造地,充分证明古代容县、北流地区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

“当时朝廷军队在南征过程中发现,因为南方雨水多,过于潮湿,皮鼓在南方敲得不够响亮,于是铜鼓应运而生。西山冶炼的铜主要用来铸造铜鼓、铜钱,也有一部分用于铸造铜钟以及各种祭祀器皿,却很少用来制造生活用品,比如铜镜。”黄继军老师说。

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认为,西山和铜石岭冶炼出的铜主要用于铸造铜钱。据了解,容县先后出土过唐宋铜钱30多批(次)共500多公斤,作为当时主要货币的铜钱大量流通和积聚,说明唐宋时容县地区商品贸易十分活跃,社会经济繁荣兴旺,也为研究货币史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增添了实物依据。

容县人视若灵钟的景子铜钟,也与西山冶铜遗址有关联。景子铜钟是容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铸于唐朝贞元十二年,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是广西现存最古老、最大的铜钟之一。历经沧桑,如今景子铜钟仍色泽光润如玉,形象浑厚庄重,纹饰豪放流畅。

容县博物馆副馆长胡志勇介绍,当时大一点的州府都要建开元寺,并铸鸿钟供养。而铸造1750公斤的景子铜钟需要的铜,官府一方面从民间收集铜器用品,另一方面冶炼铜矿。唐代北流、容县同属古容州,当时应该是采用了西山和铜石岭冶炼的铜锭铸造景子铜钟。

相传当初景子铜钟铸成之时,匠师曾告诫容州人,须待他离开容州行至梧州后,才可敲响铜钟。哪知刚走到容县十里村,就有人忍不住将铜钟敲起来,结果这钟声只能“上传西山,下应十里”了。又有传说,明代有梧州府官看到容州景子铜钟的雄姿,欲以大船把此钟运到梧州作禁钟,刚转至真武阁湾,大船就沉没,只好作罢。

绣江

是传播岭南青铜文明的古航道

站在西山冶铜遗址,可以遥望对岸的铜石岭冶铜遗址,绣江如飘带一般从这两个冶铜遗址之间横穿而过。

李义凡副馆长认为,容县土著先民选择在西山和铜石岭冶铜,并非是考虑方便交通,而是古人冶炼都是就地采冶,历史上这一带存在一条铜矿脉,土著先民就地采冶,即山鼓铸,于是逐渐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冶铜遗址。不过,绣江恰好在遗址旁,方便交通运输,对推动铜鼓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一定作用。

“在古代,青铜被视为民生和军事战备物资,官府对青铜制品的管制很严格,普通人家不能用也用不起,冶炼出来的铜锭不是用来铸造铜钱,就是用于铸造铜鼓、铜钟以及各种祭祀器皿,在‘海丝路\’玉林段以及交趾一带,就发现有铜鼓出土,从纹饰、造型看,与容县、北流的铜鼓差不多,而南方地区的铜鼓基本上都是在西山和铜石岭铸造出来的,这些铜鼓、铜钟、铜鼎都是重器,通过绣江古航道运输、交流、传承、传播,影响深远。”黄继军老师说。

据介绍,西山冶铜遗址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仍在生产,冶炼铜锭、铸造铜钱以及各种铜质器皿。千百年来,古容州冶铸的青铜精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海丝路”一路撒播,漂洋过海,随着件件珍贵青铜器的陆续出土,埋藏千年的岭南青铜文明将一一惊艳于世人。

新闻推荐

三巴掌下去 女友掰了还赔5000元

本报讯(记者张冠中通讯员谢文杰)这巴掌打下去可“值钱”了,“啪啪啪”,三下耳光结束了两年多的恋情,也让自己损失了5000多元的人民币。北流市的小顾与女友小燕两年前经人介绍相识,很快确立了情侣关系。...

北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踏访西山,触摸千年青铜文明)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