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蓝彬彬通讯员刘丹莉
11月19日,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干细胞移植病区血细胞分离室颇为热闹,和南宁城管奚全福一起,来自百色革命老区的捐献者李丹丹同时采集造血干细胞。
无独有偶,11月20日,广西红十字系统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广西北流市红十字会优秀青年干部陈俊宇也出现在这个分离室里,采集造血干细胞。
他们都只有一个目的——挽救三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两天里,三位捐献者,邕城流动着“能帮就帮”的大爱善举。三个朴实而令人感动的捐献故事,仅仅是红十字志愿工作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然而,却彰显着人间大爱。
“妈妈已经救不了了,能救别人也好!”
百色革命老区捐献者李丹丹的妈妈不幸患上宫颈癌,治疗效果不太好,出现了全身转移。就在李丹丹即将赴广西医科大一附院捐献前两个星期,医院给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父亲小心翼翼地问李丹丹:“这个时候,你母亲最需要你在身边陪她,你还要去南宁捐献造血干细胞吗?”对于李丹丹这个时候不守护在自己亲生母亲身边,还坚持要到几百公里外的南宁救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亲戚朋友们都难以理解。
李丹丹本人也陷入了矛盾之中,她在百色市德保县人民医院工作,见惯了生老病死,深知病患者的痛苦和希望。于情于理,她也确实难以割舍自己病危的妈妈。于是,李丹丹给广西分库工作人员打了电话,希望能推迟捐献时间。
可患者的病情也同样危急,无法再作更多的等待。工作人员把实际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李丹丹,并安慰她不要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尽量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百色市红十字会副会长马桂荣带着鲜花和慰问金到医院慰问李丹丹的母亲,与李父促膝长谈,不动员,不劝捐,只是闲聊家常,称赞他们教育有方,教出了这么好的女儿。李父十分感动,当天晚上,通情达理的老人就对女儿说:“帮助人是好事,你去吧。”听到父亲这句朴实的话语,李丹丹哭了:“妈妈已经救不了了,能救别人也好!”
11月19日,李丹丹顺利完成采集,一袋还带着体温的干细胞悬液由工作人员乘飞机送往广州,拯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当天她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眼泪:“妈妈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没能陪在她身边,但我相信妈妈一定能理解我的心愿!”
广西红十字系统首例捐献者:“没问题,一定捐”
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玉林市第四届委员、政协北流市第九届委员;他于2003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每年定时献血2次。10年来,他总共献出21次全血,总献血量超过7000毫升,获得全国无偿献血铜奖和银奖;2012年,他自愿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
他就是广西红十字系统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广西北流市红十字会优秀青年干部陈俊宇。2014年7月,陈俊宇接到广西造血干细胞库工作人员的通知,得知自己和一位湖南白血病青年配型成功,从事红十字工作多年的陈俊宇当即答应:“没问题,一定捐。”
陈俊宇的母亲是马来西亚归侨,老人家对祖国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如今,陈俊宇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毫无疑问地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
能够幸运地成为广西红十字系统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陈俊宇表示既感意外又觉惊喜,作为一名红十字会干部,他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能够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乃至挽救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心情既激动又兴奋。
希望更多人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行列
三位捐献者的故事并不是终点,他们的大爱善举还在继续着。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华骨髓库已有190多万名入库志愿者,成为亚洲最大的骨髓库。2004年到2013年的9年间,广西捐献造血干细胞事业从无到有,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广西分库入库4.5万人,捐献145例。很多白血病患者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重获新生。
广西分库工作人员介绍,虽然造血干细胞入库量在不断增加,但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的基因带有少数民族自身特点,这需要更多的广西人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列中来。令工作人员感到忧虑的是,在配型成功后,有的捐献者遭到父母反对,认为对身体有害,便停止了捐献,“这对患者伤害更大”。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疾病目前最有效的治疗途径,要求供体与受体的白细胞抗原(HLA)必须完全匹配。这种匹配的概率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仅为1/4,在非血缘人群中仅为1/400至1/10000。此外,还受区域、民族、遗传基因等因素的影响,在同类人群外匹配的几率极小。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增多,在兄弟姐妹中找到合适配型的几率越来越小,只能寄希望于在骨髓库中寻找配型,因此,入库志愿者人数越多,患者找到相合捐献者的几率就越大。
新闻推荐
“你一天能织多少个这样的小竹盖?”“如果先理好竹篾的话,一天织20来个没问题。”日前,记者来到北流市平政镇仓田村高垌组,走访编织竹盖致富增收的村民。村民俞芬才正在麻利地用竹篾编织小竹...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