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希
“夸夸群其实就是一些青年人寻找自信的方式,带有娱乐性质,并不会有多少人当真,所以,我们没必要杞人忧天,也许,就连夸夸群本身都不会存在长久。”
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说,在商业社会里,一切都成了商品,即使对商品社会的“反动”,也会被商业界纳入并包装一番成为他们挣钱的工具。
对人或事情的赞美,本来只是人类的主观判断。比如,你长得好看与否,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再丑的人,都可以“情人眼里出西施”,再漂亮的人,都会有人觉得他(她)不好看。
但是,“夸夸群”的出现,让“赞美”本身也变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只要你掏钱,你就可以听到网络社群里对你一致的赞美。
自古以来,人类对赞美就有非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民族,都认为对他人无底线的赞美,是人性的虚伪,道德的堕落。
比如,我们的老祖宗孔子就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民众处死,就是因为他不会阿谀奉承,讨好别人。所以,后来的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人类最高品德——正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诚实。
不过,另一方面,“赞美”又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哲学家认为,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会“自欺”,这让人们可以区别于动物,有了暂时延迟欲望的可能。其实,人类每天都在“自欺”。比如,你今天需要在公司加班工作,可是,此时的你身心俱疲,很想倒头就睡。这个时候,你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你,再坚持一下,我要做完这个工作。如果老板看到我提前完成工作,说不定会多给我一些奖金。
仔细想想,提前完成工作其实和多发奖金这个事并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你必须要“自欺”,在内心中假设它已经实现,只有这样,你才有动力把这件事做完。
人与人的交流也同样如此。人是社交性的动物,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他人的赞美来进行“自我确证”,获得他人的认同。于是,人与人就形成了一种默契,见面之后首先要互相赞美,活跃一下彼此的关系,迅速打破尴尬的局面。
虽然这种赞美,大部分人并不会过于当真,但内心仍旧会有喜悦之情。这其实就是人类千百年以来,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欺”习性。
由此我们会发现,“赞美”既会导致人们认不清现实,又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回到主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夸夸群”呢?
我认为,“夸夸群”是一种商品,但是对这种商品的存在不必过于担心。
首先,它的出现,不能证明现在的青年人精神上呈现了病态。之所以有人选择进入“夸夸群”,肯定是因为最近遭遇到的一些生活或者事业上的危机,比如被老师或领导痛批,内心苦闷,丧失了自信。乱世用重典,猛药治沉疴。猛药,对健康的人来说,那是毒药,但对于行将就木的人来说,那可能就是妙手回春的“灵丹”。那些进了“夸夸群”的人,说不定就因为别人毫无来由的赞美,进行了“自欺”,然后找回自信,继续开心生活了。
其次,人们不可能沉溺于“夸夸群”中,变得自我封闭,不思进取。如果我们用符号学的观点来分析,就可以知道语言或者文字,它其实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因为有了人类思维的联系,才变得有意义。比如,有人夸你非常美。其实,这个时候,美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当提到这两个词,你的头脑中可能会立即反应出你心目中的完美符号形象,比如林志玲。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单纯夸你一句“美”,并不能让你产生自欺。对方必须要说出相应的理由,你的眼睛真大,或者身材真苗条。如果这些理由符合你心中的完美形象,你内心的“自欺”才能完成。然而,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彼此不了解。他人对你的夸赞,无法跟随强有力的理由。或许,前几句的夸赞可以令你有短时期的“自欺”。但是,只要再多说几句,你就会无法接纳他们的理由,让自己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了。
最后我想说,“夸夸群”其实就是一些青年人寻找自信的方式,带有娱乐性质,并不会有多少人当真,所以,我们没必要杞人忧天,也许,就连“夸夸群”本身都不会存在长久。我觉得,它很快就会被青年人忘却。
新闻推荐
编辑:王子的喵黄子韬胖了20斤?看到他的最新机场照我都没敢认,这位身材壮壮、戴着口罩还能感觉到脸有一丝浮肿的男生,竟然是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