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民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交。1844年,才设置了管理地方外交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直到1861年,成立了管理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从1860年起,列强国家纷纷派驻使臣常驻北京、处理外交事务,外国列强一再要求清廷兑现《天津条约》的规定:向外国派驻使节。而且形势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中国对外派驻使节,怎么办呢?不派看来是不行了,派吧,又实在太有损老大帝国的尊严,三千余年古国,焉能向外化蛮夷主动上门求好?
就在两边为难之际,恭亲王奕訢突然发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1867年11月,美国首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任期已满,在卸任前,蒲安臣到总理衙门向奕訢辞行,奕訢忽然灵机一动:如果能请蒲安臣出任中国的外交使臣,代表中国政府出访各国,不是既能达到外交实效,又能避免天朝上国上门向蛮夷示好的耻辱了吗?于是便上奏朝廷,请朝廷聘请蒲安臣为大清使节,代表大清出访各国。朝廷接奏后,也认为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便欣然同意。于是,1868年2月25日,由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的代表团从上海启程,开始了对各国的访问。
蒲安臣虽然是外国人,但在代表中国出访问题上,却能恪尽职守,即使是在与美国的交涉过程中,也没有“胳膊肘向外拐”,而是尽可能为中国争取权益。美国是蒲安臣的祖国,但在蒲安臣的理念中,既然自己现在的身份是“清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就要代表中国政府行使外交权力,就应该为中国办事,所以,在事关中国问题上,他据理力争、毫不含糊。在纽约市欢迎宴会上,他以中国代言人的身份说:“我希望中国的自主,应该维持;我希望它的独立,应该保全;我希望,它能获得平等,这样它就能以平等的特权给予一切国家。”“若你们用强力去压迫那个伟大的民族,你们可以看到,任何想实行这种暴虐政策的企图,不仅会影响中国,而且会使你们彼此卷入浴血的战争。”在蒲安臣的努力下,7月28日,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对等条约《中美续增条约》。8月21日,蒲安臣在波士顿的演讲中兴奋地说:“中国人现在可以与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普鲁士人以及一切国家的人,并肩而立了……”
离开美国后,蒲安臣使团又相继出访了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丹麦、荷兰等国,在与这些国家交涉过程中,蒲安臣也处处为中国利益着想,谋求与对方建立一种平等的外交关系。12月26日,新任英国外交大臣克拉兰敦会见了蒲安臣等人。28日,克拉兰敦发表一份自制性的照会,表示英国政府愿意同中国政府“以和济事”,实行修约缓进政策,“不实施与中国的独立和安全相矛盾的一种不友好的压迫”;在法国,由于反对势力强大,蒲安臣一行在巴黎前后停留了半年多,仍然无法取得任何成果,只好失望地离开,但蒲安臣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使团于1870年1月前往柏林,在柏林,蒲安臣顺利地完成了谈判,首相俾斯麦发表了与英国类似的对中国有利的声明。1870年2月1日,使团由普鲁士前往俄国,2月16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接见了蒲安臣一行,但沙皇在会谈中竭力回避中俄领土纠纷等实质性内容,令蒲安臣心情抑郁愁闷、日夜焦思:俄国“与中国毗连陆地万数千里,而又各处情形办法非一,既恐办法稍差,失颜于中国;措语未当,贻笑于俄人”。因此,会见次日就感染肺炎病倒,而且病势日加。1870年2月23日,蒲安臣因肺炎在圣彼得堡突然逝世,终年50岁。清朝政府为表彰蒲安臣出使期间“为国家效力”,竭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特授予一品官衔,以及抚恤金一万两银子。
蒲安臣去世后,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写的悼词很具有代表性:“他对各国人民的无私帮助和仁慈胸怀,已经越过国界,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世界公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译心)春节期间,洛带古镇满街的大红灯笼、热闹的庙会活动、精彩的舞龙表演、香喷喷的客家美食,让游客沉醉其中,尽享浓浓年味。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古镇上多了一份异国情调。来自法国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