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极限特工3》在美国上映,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都十分惨淡,最终票房仅为4161万美元。然而,不到一个月后,该片登陆我国院线,却立马登顶票房冠军,目前累计票房已超过10亿元。
此片到底是烂片还是好片?在北美,它被形容为“一个老年人的想法”,在烂番茄网上新鲜度仅为43%。在中国,它以“爆米花爽片”的形象示人,豆瓣电影评分和国外相差无几,为5.8分。奇怪的是,它在国内一个周末的票房就已经超过美国20天,并已跃居国内票房影史30名左右。
在北美口碑票房双输的电影,靠中国市场就能起死回生?事实上,这并非首例。比如《木星上行》被评为导演最差作品,在我国却取得6.77亿元的成绩;在北美惨败的《环太平洋》,来中国轻易赚走7亿元。面对如此现状,好莱坞却不含糊,只要加点中国元素,再来个中国明星露露脸,票房保证不难看。
有趣的是,在国外,评分低意味着票房惨,但在中国却不尽然。以至于有人认为,在我国影市,拉动票房要讲套路,比如片子质量可以低,但只要有明星上阵、会耍酷扮帅,照样能赚得盆满钵满,这叫做粉丝经济,叫做电影的标准配置。
来自好莱坞的“爆米花大片”,就是同样吃透了中国观众的喜好。《极限特工》里,既有主角从千米高空跳下的噱头,还有吴亦凡、甄子丹,圈的就是中国粉丝。这样的片子,摆明了是来吃中国市场的,但没办法,它们就是受欢迎。反观片子在国外受冷遇,主要归咎于剧情设计,特效再好看、动作再火爆,没剧情都白搭。可见,在电影市场成熟的地方,电影生产的专业性已经成了默认前提。
但就是在这个默认前提上面,中国电影依然长路漫漫。电影是门专业艺术,首先要在专业性上做好了,才可以谈剧情、谈深度。但当前的中国影视圈,仿佛什么人都能跨行拍电影,什么电视都可以改编成“大电影”,结果往往粗制滥造,最后只好把重心放在玩宣传、搞营销上。长此下去,振兴发展中国电影只能成为空谈。好莱坞大片能“趁虚而入”,必须唤起电影人的反思。只有借鉴好莱坞大片的专业性技术之长,再于剧情中融入中国元素,引发老百姓的真情实感共鸣,才能拍出叫好又叫座的中国大片。
本栏目欢迎文体类评论来稿,篇幅以600字为宜,一经采用,稿酬从优。邮箱:whrbtly@163.com。
□ 扶青
新闻推荐
晨报讯本周日江苏卫视《我们的挑战》将播出关注健康问题的“你还好吗”特辑。节目组请来了一位专业医生,为六兄弟揭晓之前体检测出的个人健康指数。揭晓结果前,身材比较圆润的岳岳是六人中最担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