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热点 娱乐八卦 明星新闻 电视剧 电影 综艺 音乐
地方网 > 娱乐 > 娱乐热点 > 正文

那时候 我们看电影

来源:烟台晚报 2016-12-16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曹瑞敏

等电影的时光漫无边际

那时候,能看一场电影就是过一次节。一年中这样的节日并不多,等待的日子就漫无边际。

有一场电影要放映的消息总会好几天前就在村里传播,好像蒲公英擎着伞状絮的种子飘飘忽忽的在孩子们口中、心中发酵。本来在上着课也分了神,本来在干着活不知怎么就停下了,被老师或者大人瞪一眼、喝一声才又把魂儿拉回来。

一放学,等不及吃饭,各家的孩子就拿着小凳子、扛着大凳子去放电影的场子里占地方,也有的就拿几块石头堆一处也算有了地盘。这些物件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在场子里横摆竖放着,人没到来前就和挂在场地边缘处两棵大树间的白色幕布一起,看着云、看着风,看着人们不断地把它们的同类放进来再走回家去做事情。

夜晚总是来得太慢,小孩子都不知道往放电影的场子跑了多少回,但是跑得再快、再多也不能把老天催得快一些黑。父母很明白电影在什么样的光线下才能“放”,晚饭后再剥几个玉米棒子、织几个花,我们姊妹就得做完活才能走出家门。同学早就站在我家门口,手里拿着煮熟的土豆,边剥皮边往嘴里送,间或地喊几声我的名字催我快点出门。街头的嬉笑声大起来,大人们出门时的声响也多起来,这时候的我们才得到命令跑出门外,径直奔向放电影的场子。

人已经多得满场子拥挤了。贴着银幕几步远是平地盘坐或坐石墩、小凳子的人,过了场子的三分之一处就有高条凳立起来,再往后是站在平地上的人、站在凳子上的人。也有来晚了没地方立爬上树的,那树叉就成了椅子,可坐、可倚、可躺的,倒也舒服。实在找不到可以倚靠的地方的人就干脆到银幕的后面,看“反”电影,这样就得把看过的每个镜头、字幕倒过来再琢磨一下,人影倒没什么看不明白的,字意可就得费点事思考。这样的“反”看电影还是能够把电影看清楚的,最难过的是来得太晚的外村人,站在高凳上或是为了能看到画面得离开人群老远处跷着脚尖看,也只能模糊地看着些影子、听到些声音,不过,这样的人也会坚持看到最后。

这时候来看我们的电影场子实在是十分有趣味的。场子在村落中间的空地上,除了个别看家的老人,全村的老小都聚来了,外村邀来的亲戚也早就挤在了人群里,而那些闻讯远道而来的人就只能填在了场子各式各样位置的外围处。人们围着那块“白布”寻地“坐”定,不仅是整个的场子上满是人头,就连周边的大树上、草堆上也是人,旁边人家的平房顶上还是人,很远处堆着的几尺高的石头上也站着些怎么也站不稳的人。要说这种“坐”法必定是累得让人难以忍受的,但就是有人把腿“坐”麻了,把脚站疼了,现场听到的也还是笑声、歌声和愉快的说话声。

电影放映机就在场子的中间,“放电影的”(这是我们当时对放映员的定称)在机旁坐定,缠着胶片的齿轮已经挂在了放映杆上,可就是入定一般地不见有开始放映的迹象。人声嘈杂,小孩子着急的声音传来传去,大人们呵斥的声音也飘来飘去。坐累了站起来的,站累了蹲下去的,也有人站在高处抬着一只脚也算歇息着,但没有人离开自己占定的地方,生怕一离开就会有人挤进来。

看电影真是快乐的事

银幕亮了,一束光照上去,出现胶片的边界,出现电影制片厂的标志,听到开场的音乐……场子里的人敛声息气,目光如炬,心也只想着电影这一件事了。开场往往是科教片,看不懂的小孩子还会悄悄说话,等到传闻中等待来的正片电影终于放出来的时候,人群就完全跟着片中的人物、情节悲喜笑叹、流泪顿足,心就跟着电影中的情节跑走了。一部电影由几块胶片组成,一片放完,接片的间隙里场子里才会有一些响动,然后又凝神在下一片中了。直到片子放完,散了场,还有些小孩子不肯离开,看着那束还在照向银幕的光,看着小飞虫在光束中飞舞,想着放映机里到底有多大的肚囊能把那么多的人、事都放在里面,又是怎么把那些人、事从里面拉出来,放在银幕上的。直等看着银幕落下来、机器收起来、放映员带着器材的自行车推起来,才在大人的催促下不情愿地往家走。那时候,看电影真是快乐的事。人们了解外界的渠道只有听广播,过年的时候自己村排个戏、扭个秧歌也就演那么一段时间。日子实实在在又虚无飘渺,电影就成了人们想抓住的影子,自己村看完了不过瘾,就追着电影跑,一个村一个村地看,直到把电影故事都说熟了,台词都背下来了,还有再看一遍的瘾。

夏天看电影是很爽快的,电影放映的时候暑气已经散尽,风凉凉地吹起来,惬意得很。待到冬天里,寒风可是一直地刮着,有时候清雪也飘着,可人们就那样包着头、捂着脚、往手上呵着气,把电影看到底。散场时有白月光照着地面,小孩子就会把白亮的雪水当作硬实的路面,棉鞋踩进去,灌一包的冰水回家,脚下冰凉,心里却乐开了花。有时候片源紧张、放映时段比较短,片子就得在几个村子之间传递,看完一片就得等着下一片从别的村子传来,等上半小时或更长时间是常事,人们就那么耐心地等着,家里的活计也就放在那里不急着去做了。还有的时候,片子不能每个村都放,那就得在得到新片在哪里放映的消息后赶紧地趁着天黑前赶去。一家人扛着长条凳,走着、说着、期待着,心里总是生出些美好的滋味。偶尔在乡村露面的《傲蕾·一兰》在距我们村六里地的于家村放映,午夜十二点后从不知什么村庄传片子过来,父母带着我早早地就过去,坐在山岗下的空地上等待,经不住睡意来袭的我躺在长条凳上眯着,等着父母在片子放映时叫醒。然后影片中的那些人物、情节就印在了夜半观看的我的脑中,一遍一遍地向那些没有看过的伙伴诉说。有时候电影场里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又去得晚,人群围得死死的,小孩子看不着就急得哭,大人就把他们扛上肩头。超长的歌舞剧电影《东方红》在大场院放映时,我就是坐在父亲的肩头看完的。不知父亲当时在我的重压和遮挡下看到了什么,但于我却是对国家的认识、受歌舞的启蒙、得亲情的呵护。有戏曲片来放映的时候,每至夜晚除却有场院里的农活才出家门的祖母也会去看,而这是小孩子们最不愿意看的类型,节奏慢、动作多、唱词难懂,一句话得唱好几分钟,唱白也拖腔拉调地让人等不及听完,就躲在人群里玩。祖母却喜欢,她迷恋的《追鱼》我就只看了几个片断,只知道鲤鱼精穿着鱼鳞状的服装很漂亮,情节也只了解个大概,但祖母总是把她挂在嘴边,每个细节地回忆,尤其对其中人、鱼互变的情节感到不可思议,在亲戚聚集时一遍遍地说,小孩子的心意里就有了一个解不开的谜,变幻出许多不着边际的猜想来。

电影融入生活,伴着我们长大

那时候,一部片子看完后,余韵是会在整个村子中飘上很长一段时间的。大人们谈、小孩子说,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被当作饭后的谈资。《沙家浜》、《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红灯记》……这些样板戏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中一个特殊的族群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老乡,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奶奶,您听我说……”……这样的唱段就在山村的上空飘来飘去,田间集体劳动的间隙里人们也会聚在一起唱上几段。不仅是说和唱,这些电影的故事、人物也让村中人自然的依影片所示分类、聚群,固化着人们的生活模式。记忆远去时已经模糊,《桃花扇》、《桃李媒》、《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五朵金花》这些文艺性质的片子被父母和村中的长辈们咀嚼品评的时期已不记得,只知道人们喜欢、人们想化作其中的人物走进电影里去生活。后来,《婚礼》、《泪痕》、《戴手铐的旅客》、《牧马人》、《第二次握手》……这些伤痕电影带着治愈心灵的温暖走进乡村,带给了人们不同的观看事情的视角,也让人们逐渐地放下了心中的壁垒,让乡村走向不同族类的融合。《少林寺》像一部断代片,把人心整个地调动起来,乡村人心中那些尚武的情愫给激发出来,就陆续有了些练武的人,自己比划的、出外拜师的,乡村里就有了不一样的生活的样式。《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咱们村里的年轻人》……一批农村题材的影片开始把变化中的乡村生活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村人的生态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全国每年就那么几部片子,一个村一个村地行走、播放,这些影片就伴着乡间的杂事以文化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小孩子就在大人的想法和影片的叙事中穿插,把看电影后的憧憬与幻想和重复的生活现实、不着边际的人生未来重叠成一串模糊与幻境。

战争片是男孩子的最爱,《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从奴隶到将军》这样的片子看过后就被男孩子模仿着在街道上、教室里演来演去。木制的手枪、长枪就会被他们做出来,别在腰上、横在肩上,威风得很。每个人都把自己想像成电影中的英雄,说话、做事也是要刻意地表现出些英雄的模样的。武打片流行期,男孩子们更是着了迷,李连杰的经典动作被他们不断地应用到可能的生活场景里,制造出些不辨是非期的小“事故”来。女孩子喜欢看《早春二月》、《柳堡的故事》,故事情节被说来说去,主人公的心理被不停地揣摩和体验,小小的心思也迷迷糊糊地跟着电影长出来。电影里的插曲也是百唱不厌,影片放映后有些插曲就会以“每周一歌”的形式出现在挂在每家的喇叭里,完成着乡人音乐的启蒙。姑奶奶家住在镇里,姑爷爷作为“公家人”每月有些工资的收入,在养活一家人的基础上就订了普通人家不可能见到的《大众电影》这样的杂志,让我可以在每年正月到他们家“出门”(过年时走亲戚)的时候反复翻看,知道了电影的由来、电影的创作过程、电影的表现手法以及演员表演的艺术……也让我更深入地去了解电影及与电影相关的事宜。想想我们长大的过程,那些建立人生意义的关键时期都有着仅存的几部电影影响的印记。

再后来,镇里建了电影院,但是家里很多年也没有那样的余钱可以买票到里面观看,只能看着那时被我们写在作文里的印象中“宏伟”的建筑叹息。直到上了初中,夜晚住在姑奶奶家,外地工作偶然回家的姑爷爷带我和叔叔一起到里面看了《苦果》,再后来,外地工作的姑夫回家用卡车拉着全家到里面看了《庐山恋》……

如今依然可以在某个社区里看到偶有的露天电影,但那只是娱乐的一种形式罢了。只那么几部电影、只那么一种放映方式的时代已经走远,但那块写满童年、写满历史的白色幕布,在年轮渐长、时代渐变的过程中却以不变的色彩和形象深深地嵌在了我们这代人的心底。

新闻推荐

揭秘娱乐圈演员不敬业怪象, 面具先生+数字小姐+空气演员

“听说某小鲜肉拍戏,给的时间特别紧,剧组被逼急了,真人倒模,定做了两张人皮面具,除了近景,全部用替身拍。”近日,这条微博引发网友热议。其实,除了“面具先生”,“数字小姐”“空气演员”也相继被曝出,演员...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那时候 我们看电影)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