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热点 娱乐八卦 明星新闻 电视剧 电影 综艺 音乐
地方网 > 娱乐 > 娱乐热点 > 正文

人生的洗礼 心灵的坚守 ——读长篇小说《明月几时有》

来源:达州日报 2016-11-11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读长篇小说《明月几时有》

读罢陈勇礼六十万言的新著、长篇小说《明月几时有》(中国文史出版社),感触良多,遏止不住心灵深处重重的拷问,留下长长的思索。

小说以气势恢弘之笔描写的昨天并不遥远,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到新生的共和国,到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跨半个世纪。以出生入死的地下武装斗争,曲折奇异的冤假错案,生离死别的心灵情爱为架构,以本来面目的生活为蓝本,在不损伤历史真实前提下,适度虚构,讲述着那年那月那些人和事。含诚笃之胸怀,写“文学是人学”。从时代的宏观到人心的细微,歌颂正气浩然的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的仁人志士,清纯高洁的真情真爱,鞭挞阴暗的人性,抨击尘世的丑恶,呼唤社会的公道,褒扬人间的正义。

小说以浓墨重彩记叙一群从大学校园走出的知识分子,在古老中国改天换地的时代特征里,紧扣社会进程的典型环境,展现着人们为生存为理想为发展怎样不断奋斗:有艰险、有牺牲、有迷惘、有觉醒、有坚守、有失去、有获得、有恨憾。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激流中隹构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塑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上演着一场场惊心动魄悽惋悲壮的故事。小说花了大量笔墨讲述地下党游击队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主人公们怎样为实现革命理想视死如归。当不期而至的冤假错案降临,陷入人生的苍茫,生命的危难,但仍坚定信念,坚守自我,重拾当年一代知识分子不一样的风采,同一样的忠诚,给读者以深沉的追溯,深邃的思考。

作者以独有的风格,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刻意于新的角度,着力于新的高度,精耕于新的深度,把握艺术性与思想性,感性与理性的内在融合,赋予人物以符合历史符合逻辑的生命个性。书中着墨的数十人,既按各别人物最具本质意义的人性和道德标准分类,又关注人物物质和文化的心理背景,不把充满人性矛盾和利害纠葛的人际,色彩斑斓的尘世简单化单向化概念化,保存着生活的品性,富有生命的穿透力。如曾金河孤胆闯龙潭,双枪战群顽,智过敌哨卡,巧计除内奸,不满周岁儿子遭敌人枪杀,竖身葬岩壁,取名“曾竖”,以示“共产党人永不倒下”;蒙冤在狱,小儿子出生,取名“曾坚”,以示“共产党人信念坚定”。浩然于心的英雄气慨同矢志不移的革命情怀融于公理,彰于大道。人总是在不同环境中决定自己的生存之道,道亦道,大观于道,彰扬着共产党人高尚的情理,无畏的胆略,坚强的党性。正是一个个血肉之躯筑构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平台,无论是虎胆雄心的地下党员、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员、忠贞不二的仁人志士、支援暴动的山野匪人,还是权欲熏心的政要、阴险狡诈的恶人,卑劣下作的痞子、趋炎附势的市侩,这些各类人物汇成了历史的社会的演绎。小说对此条理清晰,一一交待,自然不拘,艺术处理别致绝妙。特别是将三种“生生死死”三大元素并置,形成多元交锋,深蕴悖论重重、融贯社会伦常,紧扣时代风情,不断升华生命价值的哲学考量。

全书独特的主线人物江小竹,一个富有近现代知识女性品性的另类典型。少女时代,她向往柏拉图《理想王国》那种“过度自由”,沉湎“凤凰欲飞”。当她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在坚实大地,不断拉开了追求新生、承受坎坷、痛殇爱河的人生大幕。她厌恶封建婚俗,也为西方那些情爱悲剧感伤。她不屑于牛大力的单相思,崇敬侠肝义胆的邓平生,倾心地下党员郑方欣,情牵敢言公道的马如龙。可是这些潜存的心灵情爱被一一夺走了。当她在爱的荒漠孤寂蹒跚,肖向东闯进了心田,在文学的大海里上演青涩苦恋。一场超凡脱俗的爱恋,尘世不容,时势不允,逼迫在悽楚秘恋中一次次送走月色。一番撕肝裂胆的描述,现实与梦幻,肉体与心灵,客观与主观渗透于深深的追忆、理性的呼唤、逖远的遐想。从“凤凰欲飞”到“凤凰涅槃”,生命起点连接终点,“小江”汇入“大海”,人就这么走来又走去。江小竹历经炼狱般的磨难,始终没有精神的颓废,品性的阴暗,信念的溃败,心灵的缺失。在她身上倡扬着诗性的人品,呵护着理想的憧憬,彰显着圣洁的爱恋。

《明月几时有》以特定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学群雕,体现着这种志向和传统。诠释着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观照着社会层面人文观价值观人生观。小说字里行间充溢着感人至深振聋发聩的厚实魅力,传递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彪炳着人性的真谛,不愧是一部淘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难得之作,正是小说的价值所在。

我读过作者的六部长篇小说,独具匠心的艺术典型,独特的历史社情信息,通透爽直的理性辨析,坚持文学的诗性品质,故事讲得别开生面,小说写得另有一番情趣。标题是作品的一面旗帜,《明月几时有》用博大的哲学命题解析人生,直言“天人一问”,追寻“天人合一”,以“天人感应”的艺术观照增强人的悲怆的命运感,从现实主义伸展到一种意象境界显现出苍凉和深厚的艺术张力和沉重激越的历史旧痕,留下理性反思的深度。读者同艺术典型在灵魂深处交锋,解读“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的道德哲学,领悟主人公超度人生洗礼,坚守高洁心灵。

《明月几时有》以耳目一新的文学表达,写出了不少新意。有人说是一部中国特色的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或许有一些道理。

□李济琛

新闻推荐

2016年轻人的小确幸 2017老年人的小心愿

小确幸指生活中那些“微小而又确切的幸福”,是稍纵即逝的美好。出自村上春树的随笔《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他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小确幸的感觉在...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人生的洗礼 心灵的坚守 ——读长篇小说《明月几时有》)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