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荣获该奖项。《他是谁?》曾是鲍勃·迪伦一本传记的名字。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鲍勃·迪伦这位众所周知的传奇歌手让人们顿感讶异之后,将再度被人们追问“他是谁”。他像一块滚石,他是一个谜。这个“怪人”和传奇在西方已经引发“迪伦学”,成为大众猜测、分析和研究的话题。迪伦从来不曾正面解答这些疑问,他或许也不需要诺奖。但早已有人曾肯定过迪伦对于文学和社会的意义———诺奖需要鲍勃·迪伦。
理解│鲍勃·迪伦传奇生涯的四个阶段
●1961-1965作为民谣诗人的迪伦继承了美国民谣之父伍迪·加思里等人开创的现代民歌传统,即民歌应为“正义之声”。迪伦创作并演唱了大量的“抗议歌曲”,其中《暴雨将至》《战争狂人》等使其成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民谣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
●1965-1968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流行乐坛最富于戏剧性的变化就是,作为民谣歌手的迪伦将黑人的节奏布鲁斯和白人的乡村音乐相融合,产生摇滚乐,从而形成“民谣摇滚”这一乐种。他的歌词中充满了荒诞又富于哲理的意象,题材也涉及政治、宗教等,迪伦也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摇滚诗人”。
●1968-1979这一时期,迪伦呈现出极为消极的自我回归,音乐风格完全是“乡村音乐”式的。迪伦的转变带动了美国青年思潮的转向,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们不再是社会的狂热反叛者,开始重返“主流社会”。
●1979—迪伦宣布自己成为“再生基督徒”,作品呈现出浓厚宗教色彩,借用大量《圣经》典故。有评论家以“令人沮丧的无生气”来评价其音乐作品。尽管迪伦的巨大影响属于上世纪60年代,但他的存在仍影响着上世纪80年代乃至上世纪90年代的欧美流行乐坛,并波及文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整合自腾继萌《鲍勃·迪伦:一位摇滚艺术家、诗人的生平》
他是一个谜
《放任自流的时光》(2011年版)
作者:苏西·罗托洛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鲍勃·迪伦到纽约后的第一位真爱,苏西·罗托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和迪伦一起居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这本回忆录还原了她和迪伦一起走过的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描绘了那个激荡年代的民权运动。
《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2012年版)
作者:霍华德·桑恩斯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为一个流行文化的标志形象,鲍勃将诗化歌词引入流行音乐,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风格。本书专访了鲍勃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重要人物,清晰描绘出鲍勃人生的各方面。
《像一块滚石》(2006年版)
作者:鲍勃·迪伦江苏人民出版社
历时三年,鲍勃·迪伦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创造灵感的迸发,也还原那些意气消沉的时刻。迪伦对此毫不讳言,袒露、正视、把握它们,然后超越它们。
《没有方向的家》(2005年版)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主演:鲍勃·迪伦、琼·贝兹等
长达约4个小时的纪录片聚焦鲍勃·迪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对音乐的理解,并穿插多段从未曝光的访问片段,记录下这位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反叛文化代言人的歌手从1961年到1966年间的传奇历程。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明星遇到危机事件时,到什么地步该说什么其实很有讲究,有人的表现获赞,比如周杰伦霸道护妻、陈坤机智晒素颜照,但目前很多危机处理不专业,比如王鸥经纪人长文被指不及时、于正发文被质疑。总之,当事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