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村上春树的影响无所不在。据不完全统计,村上的作品在中国销量已经超过600万册,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世纪末的反思》中提到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排在第十位的便是《挪威的森林》。
中国读者为什么喜欢村上的作品,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 “村上迷”,听一听他们阅读村上作品的感受。
村上诺奖
村上的作品是“小家碧玉”
读者:牟丰(70后)
“村上春树的作品大多发表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年代,所以受其影响的大多是那时的年轻人,因为那个阶段正是他们大量阅读的年纪,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生于1975年、现在青岛某证券公司工作的牟丰说。
牟丰最初接触村上的作品,是在他的大学时代。当时他读的是会计专业,一位学日语的同学推荐他看村上的作品,他便看了 《且听风吟》《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以及他的一些短篇。当时觉得他的作品基调轻盈,描写细腻,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善于用小场景、小情节来传达人物丰富多变、细小微妙的心理感受,营造出令人心旌摇曳的伤感、悲悯和韵味绵长的艺术情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心里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矛盾和茫然,村上的作品对这种思想多有表达,所以很受年轻人青睐。
牟丰坦言,后来他读的书多了,也就有了比较。“我曾经读过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的《24个比利》,那是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的纪实小说,在写作风格和人物刻画上,它与村上的作品有很多类似之处,但《24个比利》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多重人格写得更加复杂深邃,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和极强的小说架构能力。丹尼尔·凯斯都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么村上与大奖擦肩也就不足为奇了。 ”牟丰说:“如果把一些名家的名著比作 ‘大家闺秀\’,那么村上的作品就可称为 ‘小家碧玉\’。小巧细腻虽然清新自然,但毕竟不如鸿篇巨著端庄大气。由于村上的作品有其地域和时间的局限性,也就无法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
喜欢村上文字里“淡淡的忧伤”
读者:孙梦醒(90后)
生于1990年、在上海邮政部门工作的孙梦醒和村上春树差了近乎两代人,但这并不妨碍她喜欢他的文字,“因为我爱的不仅仅是他的作品本身,还有蕴含在他文字里的那淡淡的忧伤。 ”
孙梦醒介绍说,高中的时候,她接触到了日本文学,先后读过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及川端康成等人的作品,但她最喜欢的还是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舞舞舞》《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以及一些随笔都是她比较喜欢的作品。“之所以喜欢村上,这与我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孙梦醒说。孙梦醒自己从小就是个文静内向、特立独行的女孩,她喜欢独处,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因为不喜欢与人过多地交往,甚至一直不交男友,所以很多时候,她被人们看作是比较边缘化的人,这与村上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性格很相似。
孙梦醒认为,村上的作品中刻画了许多游弋于社会主流或主体人群之外的“边缘人”,但他们特立独行的自尊、应付浮躁驳杂世界的淡泊与从容,对物质利益的漠视与超脱,以及对世俗和市侩的反感和拒斥,却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所缺少的宝贵的东西。 “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人的性格也是多元化的,主流的东西未必就都好,非主流的也未必都不好。你喜欢喧嚣,那你就尽情享受浮华;我喜欢宁静,那我就坚守自己的孤独。我喜欢村上春树的文字,因为它与我的心灵很契合,这与他得不得诺奖毫无关系。 ”孙梦醒说。
村上陪跑诺奖,我陪跑春树
读者:小杰(80后)
从大三开始看村上春树,算一算也有8年的时间,每本书都没有错过,手头上有精简不同包装的三套《挪威的森林》,光这本书就看了4遍,“每次都有新感觉”……说到村上春树,87年的小杰可以说是资深书粉了。
“村上的书,情绪掌控力极强,他会在波澜不惊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跳出先有思路再去丰富内容的传统创造方式,他更有意识流状态的随性感,而且‘脑洞\’也足够大。 ”小杰说,他最喜欢村上对细节的描写,在他眼中,村上是个很小资的人,作息规律,很有生活情调。 “他在《挪威的森林》里写男女主角在夜空下弹吉他,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写健身,我看了以后就想马上去体验他笔下的那种生活状态。太诗意了。 ”而村上略带忧郁的感伤气息也是吸引小杰的重要原因,他用“红“和“蓝”两种颜色来评价村上的书,“村上小说里的形象,有绿子,就像红色一样热烈;也有直子,像蓝色一样忧郁;有卡夫卡一样内心波澜外表从容的红蓝双重表现。极致的追求和阴冷的自杀,在村上的笔下,其实整体传达出来的,是略显灰色的基调。 ”
小杰直言,村上的文字让自己对生活的追求更有品质,而富足的精神世界,也让他的待人接物更加内敛沉稳。
当被问到村上再次陪跑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书粉会不会为他鸣不平的时候,这个和村上一样都为摩羯座的男生,甚至将诺奖定义为“虚名”,在小杰看来,陪跑领跑这些概念在他的心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村上陪跑诺奖,他就陪跑春树,因为他更看中的是村上的文字本身。 “奖是人评出来的,所以总归会有个人倾向,我也没有把所有作家的所有书都看过,所以并没有发言权。我只需要明确,他的书有意思,我爱读就行了。得不得奖,真的没那么重要。 ”最后小杰还高冷地说:“村上可能还是那种得了奖都不去领的人呢。 ”
记者 李慧 通讯员 张宁
“无辜”的村上春树
和吃瓜群众
娱论无限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一位音乐人获得,也算有史第一次。有“摇滚音乐活化石”之称的鲍勃·迪伦,战胜“千年陪跑”村上春树和“谣传”获奖者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把今年的诺奖揽于怀中。一时之间,各种关于鲍勃·迪伦的讨论和评价成了微博、朋友圈里的转发热门,就如当年莫言获奖的时候,似乎一下子所有人都成了文学爱好者、成了音乐爱好者,似乎朋友间的谈话如果不说两句鲍勃·迪伦诗一般的歌词,不知道点美国乡村音乐就显得自己落后于时代了一样。
鲍勃·迪伦曾与中国有缘,2011年4月6日,他的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开唱。然而鲍勃·迪伦在中国歌迷的心中,名气绝不会大过李宇春、大过吴亦凡,甚至大过任何一个选秀节目里的热门歌手,直到他在多年后有些“意外”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真的如此关心诺贝尔文学奖,甚至是热爱音乐与文学了吗?其实并不见得。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关注博彩公司对于诺奖赔率的榜单更超过诺奖本身,而“千年陪跑”村上春树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每年,村上春树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人选”,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一定会有一个标签,那就是“战胜了村上春树”,那么村上春树真的跟诺贝尔文学奖如此多次的“擦肩而过”吗?其实按照诺贝尔各个奖项的评选流程来说,从提名到初选、复选、决选,整个过程中的评议和表决记录都是严格保密的,其保密期长达50年,外界对于谁能够进入复选,谁在决选中被淘汰,根本无从得知,自然村上春树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可能仅仅是很多人“美丽的想象”,就好像当年记者询问诺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有关村上春树的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他是谁?”如果马悦然不是在故意卖关子,这或者可以说明,村上春树尚未进入诺奖评委的视野。
那么各博彩公司诺奖赔率的榜单又是如何出炉的呢?难道他们真的神通广大到从诺奖评委会那里得到最隐秘的消息?Unibet公司的公关客户经理麦克·佩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并不直接接触媒体和文学圈,而是通过Google搜索大量作家的名字,得出哪些作家在这一年的曝光量较多。对单个作家来说,作品是否被翻译为瑞典语并不对他们的决定构成影响,构成影响的是这位作家的作品被多少种语言翻译。 “我们会参考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媒体。比如《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瑞典晚报》、英国Writ-ersReign网站等。”没错,每年博彩公司开设诺贝尔文学奖赌盘的目的除了赚钱之外,每年诺奖期间的高关注度为博彩公司带来的吆喝声才是更重要的,这种宣传效应将大大提升博彩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见,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竞猜”、每年我们朋友圈里的诺贝尔奖热,关乎了名声、关乎了利益、关乎了吃瓜群众们的好奇心,而唯一关系不大的,大概就是文学本身了。所以,“陪跑”了这么多年的村上春树从这个角度来说真的很无辜,这像一个黑色幽默,隐喻的是文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尴尬地位。就像鲍勃·迪伦,虽然我们现在如此热情地讨论他,然而在几个月后,他的名字也会淡出我们的记忆,就像我们无法说出2014年、2013年或者其它什么年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名字一样。
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诺贝尔文学奖当成一个热门的话题,把它当做一个饭后的谈资,而应该把它当成一个读书指南。诺贝尔文学奖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那盛大的颁奖典礼,而在于曲终人散后,那些在寂静的夜中,在灯下默默读书的人们。 记者 赵亚麟
新闻推荐
□张娜这个被贵宾女客户叫做“Jack老师”的年轻人,不停游走的彩灯照在他打理漂染得立体精致的头发上,波动出流光溢彩的颜色,让他挺括的韩版西装和领结更加抢眼。“现在的美发师,真是越来越像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