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世纪80年代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在北京南沙沟家中阳台合影。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姜潇 施雨岑) 记者25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悉,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京逝世。
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是家中第四个女儿。1928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借读。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一起赴英国、法国留学。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杨绛先生早年创作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被多次搬上舞台。来到社科院后,她翻译了《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多部高水平的译作,朱光潜先生对她的翻译也是倍加赞誉。杨绛先生一生创作不竭,著作丰厚。1980年,她发表了长篇小说《洗澡》;1981年发表《干校六记》并被译成多种语言;1984年作品《老王》入选初中教材;1985年散文集《隐身衣》英译本出版。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2007年,再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据悉,2001年,钱钟书、杨绛把一生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截至2016年,该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元,惠及学子上千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25日对新华社记者说:“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我们感谢大家对杨先生的关心,同时呼吁媒体和全社会尊重她的意愿。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和她挚爱的丈夫、女儿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团聚。”
这是20世纪80年代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在北京南沙沟家中阳台合影。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姜潇 施雨岑) 记者25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悉,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京逝世。
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是家中第四个女儿。1928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借读。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一起赴英国、法国留学。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杨绛先生早年创作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被多次搬上舞台。来到社科院后,她翻译了《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多部高水平的译作,朱光潜先生对她的翻译也是倍加赞誉。杨绛先生一生创作不竭,著作丰厚。1980年,她发表了长篇小说《洗澡》;1981年发表《干校六记》并被译成多种语言;1984年作品《老王》入选初中教材;1985年散文集《隐身衣》英译本出版。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2007年,再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据悉,2001年,钱钟书、杨绛把一生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截至2016年,该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元,惠及学子上千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25日对新华社记者说:“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我们感谢大家对杨先生的关心,同时呼吁媒体和全社会尊重她的意愿。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和她挚爱的丈夫、女儿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团聚。”
新闻推荐
留住历史的血色底版——南京大屠杀档案成为世界记忆遗产背后的故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的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南京大屠杀实景的电影摄影机等文物(摄于10月3日)。新华社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的《战犯谷寿夫判决书正本》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