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应钦
4月是全民读书月。
人生离不开书,就像离不开音乐一样,读书的乐趣无穷,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如果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可以让人滤除浮躁,纯洁心灵,丰富知识。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是无知的,读书能让我们慢慢了解这个世界,虽然也有其他很多获取知识的途径,但读书的快乐是其他方式无法媲美的,读书更能让我们静下心来去体会,去思考。
从小至今,我都喜欢读书。那时家穷,买不起书,只能借书看。我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览室或图书室,阅读各类书籍。后来许多图书馆、新华书店也布满了我的足迹。
读小学时,那时没有家庭作业,回家就玩。当时有一种连环画,俗称“小人书”,也叫“娃儿书”,几乎每条街都有这样的书店或书摊。出租连环画,一分钱看一本,任你看多久,看后归还。那时哪有钱看书,只好挨着要好的小朋友一起看,这叫看“巴巴书”,直到妈妈喊吃饭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读初中时,迷上了古典长篇小说,诸如《封神演义》《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晚上点个煤油灯,放在床沿上,躺着一直看到深夜,母亲多次催促熄灯睡觉都不忍释手,等母亲睡着后,又继续看书。有时用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一部几百页的小说三五天就读完。后来又喜欢上了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如《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等。被书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爱不释手。再后来又对短篇小说情有独钟,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用很短的时间就能看完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段时间又特别迷恋中篇小说,它既不像长篇那样冗长费时,又不像短篇那样意犹未尽。
到了高中,阅读的范围更广泛了,诗歌、散文、杂文、纪实文学、人物传记什么都读。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语言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深长。散文短小优美,生动有趣,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纪实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以上这些文学体裁我都喜欢,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偏爱。除了文学作品外,其它如地理、历史、音乐、数学等书籍也读了不少。高中才读两年,就搞文化大革命,随后上山下乡。十年浩劫中,很多书籍被当成“毒草”烧毁了。那时没有书看,成为“读书”的真空期。特别是在乡下,收工回来,躺在床上,面对土墙和茅屋顶,孤独、寂寞、郁闷,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贫瘠状态,那几年都不知怎么熬过来的。偶尔有一本好书,就会在知青中传阅。一本书经过若干人的手被翻得面目全非,可见书籍对读书人之重要。打倒“四人帮”后,出版界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各种读物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让读书人喜不自胜,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们如饥似渴地从书中吸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恢复高考制度后,我重新拾起丢弃多年的高中课本,废寝忘食地复习起来。那时,白天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只得在晚上挑灯夜读,清早在学校后面的小山上背诵。经过短短两三个月的复习,我成功考上大学。
在求学期间以及之后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读了相当多的书。书读多了,自然产生写作的冲动,于是就试着写写随笔、诗歌、散文等。在写作过程中感到乏力,就停下来再读读相关的书籍。这样边读边写,边写边读,读写相长,是很开心的事。
我搬了好几次家,很多东西都丢掉了,但书却一本都没有丢。现在,我家两个书柜装得满满的,书桌上也堆满了书。
以上是我人生几十年来对于读书的一点体会。著名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让我们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新闻推荐
72岁儿媳悉心照顾95岁婆婆,已是古稀之年的儿媳说———侍候老人 是我这个晚辈应尽的义务
●本报记者杜杰在顺庆区新建街道柳林路社区嘉丽华小区,住着一对年龄相加有167岁的婆媳,她们是72岁的儿媳妇林文惠、95岁的婆婆何俊华。提起林文惠,街坊邻居无不拍手称道。72岁的儿媳林文惠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