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5年末回望一年来的文化热点,既有“得偿所愿”的愉悦感,也有“若有所失”的惆怅感。在这年,电影产业继续规模化发展,电视剧类型更加多元,视频内容在文娱消费领域的重要性得以凸显,文化产业基本完成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奠基。但在狭义的文化领域内,纸媒进一步萎缩,阅读行为日益碎片化,纯粹的精神产品被冷落,严肃庄重的文化行为被互联网思维消解。
【影与视】
1.国产片初赢国人心
12月,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00亿。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累计票房达到了54.9亿,成为华语影史首个突破单月50亿的月份,其中《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三部现象级国产大片,贡献了61.4%的票房,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某电影打破票房纪录”的消息刷屏。整年中,还有《夏洛特烦恼》等多部值得一提的电影抢镜。
但在票房火热的同时,国产电影多是合家欢、小妞电影,其承载的深度还比较缺失。虽然这一年让人惊喜的影片在增多,但其他的作品的水平依然没有整体抬升。
2.传统电视剧与网剧相融合
9月19日,《琅琊榜》播出,这部最初并不被看好的历史剧,实现了一次令人惊讶的“逆袭”,成为年度最受好评的电视剧之一,飘逸与沉稳良好结合,让正剧也可以如此好看。《琅琊榜》改编自网络大IP,但成就于传统制作者之手,以《琅琊榜》为标志,传统电视剧与网剧、网络视频迎来了碰撞、融合的年代。《无心法师》《暗黑者》等一批网剧,开始与传统电视剧争夺观众。《奇葩说》等网络综艺节目,也在悄然改变综艺生态。
3.“IP”大热力压传统编剧
“IP”在2015年几乎成为传媒界的“显学”。互联网巨头参与电影业的心态迫切,争相挖人、投钱、占山头。但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所以互联网影业相关人士的观点,总会出现漏洞。早期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至今仍在弥漫。互联网企业做影视的诚意,仍然遭到外界的质疑。
【诗与文】
4.《三体》斩获雨果奖
8月23日,科幻作家刘慈欣以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又一起影响巨大的中国作家获奖事件。在获奖效应的影响下,刘慈欣成为封面人物,频繁出席活动,他以一己之力带动了全民对科幻小说题材的关注。
5.余秀华和汪国真成热点
1月16日是诗人余秀华命运的分水岭,以这天为标志,余秀华开始了她的走红之路。4月26日,诗人汪国真去世,引发了一轮怀念潮。这一年里,两位诗人先后受到广泛关注,但去除舆论泡沫之后会发现,人们关注的只是人物与新闻,而不是诗歌本身。
6.茅盾文学奖难获掌声
8月16日,四年评选一次的茅盾文学奖公布了第九届获奖名单,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五部长篇胜出。但在碎片化的今天,人们的阅读趣味集中于百十字到几千字之间,长篇作品正在失去它们的读者。
7.繁体字申遗是否可行
9月8日,台湾设计团队在募资平台为中文字型“金萱体”募集资金,两天时间获得近2000万台币资金支持,台湾网友由此提议“繁体字申遗”,内地网友也对此给予了不同的舆论回应,一时间,繁体字是否应该申遗成为热门话题。无论怎样,繁体字申遗是一件好事,但操作价值和操作可能性,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争与闹】
8.北大清华“抢状元”
6月28日,一场粗鄙的骂战发生于微博上,对骂双方是北大、清华的四川招生组,他们相互指责对方使用不当方式抢夺高考状元,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全民围观。争抢高分学生,潜在动力是博取“政绩”的心理在作祟,把录取高考状元当成了政绩工程来完成。
9.复旦抄袭门
5月27日,上海复旦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日,学校发布的2015年新版官方宣传片《ToMyLight》,被网友指认抄袭了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的宣传片《Explor-er》,次日晚校方回应“接受批评,诚恳道歉”。校庆LOGO涉嫌抄袭,更换后的新版宣传片,又涉嫌抄袭,“复旦三连抄”是一面镜子,刚好照出了“大学精神”的孱弱。应试教育和大学管理的官僚化,学生在不断适应不合理规则过程里所养成的功利心理与奴隶人格,是抄袭行为的诞生土壤。
10.贾玲道歉
7月18日,贾玲发表名为《辜负大家,对不起!》的长微博,回应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刊发的公开信,为自己在节目中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道歉,表示“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显然拿她来演绎成一个喜剧作品是不合时宜的”。
这正是当下舆论针对文娱作品经常出现的极端反应,一个极端是喜爱至极、认为轻松娱乐,另一个极端则是愤怒至极、认为作品在侮辱观众。针对贾玲的支持与批评,是两种文化意识的较力,是两种思想的对抗,是两个群体的隔阂。(新华)
新闻推荐
◎温瑞安(小说名家、新武侠五大宗师之一)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界杯之事,无有不奇。足球场上,有的是戏,有的是演员。场上球员在演戏:绊人者自己先倒,踢人者自行倒地,给踢中小腿的紧攥住自己的命根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