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热点 娱乐八卦 明星新闻 电视剧 电影 综艺 音乐
地方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正文

统帅回忆录:给祖国得救的道路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5-09-13 17:04   https://www.yybnet.net/

二战中各国元首和著名将领笔下的那场世界大战

二战群像·回忆

【编者按】

战争与和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书写和阅读的一大表现主题。二战,因其对人类世界的巨大影响,其造成的国家、民族及个体命运的动荡颠沛及心理震动,不能不成为20世纪文学重点表现和反思的对象。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格拉斯《铁皮鼓》、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等小说,以二战为真实历史背景,运用艺术加工的手法,讲述围绕战争发生的真实或荒诞的故事,间接表达对战争的人性沉思和漏洞反省,已成为永恒的文学经典。

在虚构类经典小说之外,近些年来,在非虚构文学领域,关于二战的纪实性历史文学作品,正成为读者热衷阅读的对象。这也是本期《四川书评》封面策划为广大读者推出的重点作品。

我们为您推荐的这些非虚构作品,无论作者是站在国家层面审视那场战争的元首,统帅千军万马与敌奋战的前线指挥官,还是站在第三方立场描写战争的人,他们所写的二战作品,重点不是介绍战争,而是反思战争;聚焦点不是将帅名人的战略思想,而是普通士兵和百姓因战争而改变的生活。

因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因为珍爱和平,所以反思战争。

历史的长河,流经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时,在一个顿挫之处激起惊天波涛。这些惊涛交织着清流和浊浪,混合着高歌和嘶叫,狂野地侵袭、冲击了人类精神家园的河床,使其久久难以修复。

如今,那些夹带着泥沙的滚滚涛声已渐行渐远,但那纷乱的声音还在历史学者和战争亲历者的心中回响着、鼓荡着,经久不息。于是,在二战中叱咤风云的统帅们,包括交战各方的国家元首和著名将领,写下了关于那场世界大战的回忆录,成为对那场战争最具高屋建瓴的审视、最有切肤之痛的见证。

全景描述欧洲战场

【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丘吉尔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风云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

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语言紧凑,内容详实,是读者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优选读本。他以其政治家的独特视角审时度势,对1919年-1939年的欧洲形势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分析并介绍了一战对不同政权统治下的欧洲各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各国的后续政治、军事行动。读者因而能深入了解一战后凡尔赛和约下欧洲局势的变迁以及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对意大利进行制裁和西班牙发生内战等事件是如何影响二战的。

书中充分考量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与作为主要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的一系列战争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二战爆发的缘由:1939年,德、前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仅在一个星期后,即9月1日,德军就大举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丘吉尔显然过度强调了英国的作用,也忘了和前苏联做一点比较。一个大概被他“遗忘”的史实是,二战德军有生力量损失的90%都发生在对苏作战中。丘吉尔回忆录洋洋226章,没有一章以战争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重点,此战役只占了4页篇幅,而英军的阿拉曼战役,竟用了15页,更有作用夸大之嫌。阿拉曼战役只有局部意义,算不上是二战的转折点。

有不少西方学者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不可尽信”。

战火中的法国国父

【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戴高乐,法国军人、政治家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缔造者,被誉为“法兰西守护神”、“法国国父”。二战期间,戴高乐作为自由法兰西武装力量的领袖,带领人民积极反抗纳粹德国。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共分3卷:第一卷名《召唤》,叙述的时间从1940年起,到1942年年中为止;第二卷名《统一》,从1942年年中起,到1944年为止;第三卷名《拯救》,从1944年8月起,到1946年1月止。

在《战争回忆录》中,戴高乐批判地审视了整个二战中自己的行动,经常思考当时他是否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从而对过去的行动重新评估。此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更是所有具有经世济民思想的有识之士必读的经典。

戴高乐能在逆境中崛起,在绝望中重生,除了他自身所具有的人格修养外,更重要的是他深深爱着祖国。戴高乐在书中直接表达了这种情感:“注视着陷入深渊的祖国,我,法兰西的儿子,在召唤她,为她高举火炬,只给她得救的路道。许多人已经和我联合起来,我相信还会有人要和我联合在一起!”

揭示战后国际关系

【美】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将军战争回忆录》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北非盟军总司令、西欧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1952年-1961年连任美国两届总统。

《艾森豪威尔将军战争回忆录》是揭示战后国际关系的珍贵史料。叙述了战前美国的军备情况以及美、英等国军队在北非、地中海区和欧洲大陆进行的几次重要战役,特别是美英军队强渡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北部实行大规模两栖登陆的军事行动。

书中所提供的材料,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方面同希特勒德国作战的经过情况,以及盟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计划和战术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还表明了这样的主题: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目的是为消除德、意、日的竞争,重新瓜分世界,攫取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争夺世界霸权。

书中在叙述一些重大战役时,暴露出艾森豪威尔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各自国家统治集团的利益,多次在战略计划上发生分歧;艾森豪威尔还透露了美国意欲压取法国殖民地的野心,并用停止援助相威胁企图逼使法国就范。

不能被忘掉的记忆

【苏】朱可夫《回忆与思考》

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朱可夫是公认的、伟大的军事统帅、战斗英雄、胜利的象征。作为苏军总参谋长,他在许多至关重要的战役中都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二战后的朱可夫著有《回忆与思考》《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库尔斯克突出部》《在柏林方向上》等。其中,《回忆与思考》被视为一部极重要的文献,被誉为“胜利的象征”的回忆,是一段不能忘掉的记忆。

无论是朱可夫本人、《回忆与思考》所涉及的内容,还是作序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都有着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只有顶尖名人写的顶尖之事的顶尖文笔的回忆录,才是价值最高的回忆录。

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该书具有丰富而浓厚的文学色彩。书的开始是童年的回忆,叙述生动有趣,优美流畅,使人仿佛来到了静静的顿河。

朱可夫的回忆从头至尾一气呵成,连贯自然。其中有一段可谓军事回忆录中的经典:那是1939年的苏日之战,刚开始是他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事件,讲了一半就中止了。再写他们缴获了一本日军阵亡士兵的日记,然后从一篇篇有日期、有天气情况的日军日记角度来接着叙述战事,最后用“福田的日记中断了……”一句话,表明该日军士兵生命停止,战斗结束,苏军获胜。接下来,又回到他的叙述角度。可惜的是,该书的文采往往易被其极为耀眼的杰出军事成就所掩盖。

朱可夫眼中的第三帝国将帅的评价也很有意思,比如对曼施坦因。书中写道,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但别尔哥罗德地区的德军却异常难挡,有别于其他,可以判断是比较有主动精神的、有经验的将领指挥的。原来,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陆军元帅曼施坦因。所谓棋逢对手,苏军称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天鹅的最后美妙哀鸣。被称之为天鹅,朱可夫不否认其美妙。

透露斯大林的轶事

【苏】华西列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

华西列夫斯基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曾任副国防人民委员、总参谋长、远东苏军总司令等要职,直接指挥了歼灭日本关东军的远东战役。

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总参谋长和斯大林的得力助手,组织制定了对德国法西斯作战的一系列重大战役计划。他在书中充分肯定了斯大林为领导苏联军民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指出:由于斯大林在对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的时间上判断失误,造成了苏联在战争初期的失利。

被称为“唯一不被斯大林责骂”的将军,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里还记述了许多有趣的细节。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一直以军事强人的形象出现,唯我独尊、刚愎自用,排兵布阵也听不进别人半点意见,即使总参谋长朱可夫的建议,也常常被斥责为“胡说八道”。斯大林一不高兴,还撤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

接任总参谋长的华西列夫斯基,有了前车之鉴,聪明的他耍了点“小手腕”。他在斯大林叼着烟斗作战略部署前的闲暇,就东扯葫芦西扯瓢地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军事问题,既不系统,也不高深。说着说着,斯大林就灵光乍现,赶紧一二三四五地部署战略要点。斯大林的很多想法,其实是华西列夫斯基挖的“坑”。华西列夫斯基还经常巧妙地在迎合中纠正斯大林对战局的看法。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美】巴顿《我所知道的战争》

乔治·S·巴顿(1885年-1945年)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190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德国投降后,任德国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和美国第15集团军司令,免职后负责领导一个总结战争经验的小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顿指挥所属部队参加了西方盟军在北非、意大利和欧洲第二战场的主要战役,一直到彻底打败德国和意大利。在西方盟军各部队中,他所指挥的部队战绩最为辉煌,人们称他为“有指挥大军的天才”。

本书原名《我所知道的战争》,实际是巴顿根据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战北非、意大利和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期间在作战间隙时写下的日记,在1945年5月战争刚结束时匆匆撰写的。在巴顿死后,由夫人及在战时担任巴顿副参谋长的哈金斯上校编辑整理出版。这也是巴顿惟一的有关二战的连续性记载,颇具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从这本书中,人们可以了解巴顿的战役战术思想、作战原则和指挥艺术;当时的战略战役态势,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意图;以及敌对双方上层的许多趣闻轶事,是研究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重要参考史料。

很多中国读者崇拜巴顿,他敢爱敢恨,个性鲜明,作战勇猛,深受爱戴,最好地诠释了“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涵义。二战前的演习中,巴顿与整个陆军守旧势力竭力抗争,3天整顿第2军在北非赢得美国陆军二战中的第一胜,突破诺曼底僵局横扫法国,这些都是巴顿光辉军事生涯中的最最闪光点。

他是疯子不是傻子

【德】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

作为法西斯帮凶和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德国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素有“闪电凶神”之盛誉。1939年底,他策划的曼斯坦因计划,让德国装甲部队主力声东击西,穿越密林覆盖崎岖难行的阿登山地,绕过马其诺防线,在6周内歼灭数十万英法联军,并迅速占领法国巴黎。

曼施泰因在《失去的胜利》中,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详细地描述了他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在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

曼施坦因是疯子,却不是傻子。《失去的胜利》具有很高的军事技术价值。书中,除展现曼施坦因在欧洲和东线的许多惊人的经典战例,也对二战中德军的决策内幕,特别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定过程及其经过,有着生动而详实的介绍。

这位德国军事天才在回忆录里表达了对苏军元帅朱可夫的敬佩:“有一天肯定会有另一种俄国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个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曼施坦因站在法西斯立场上,对侵略战争和德军的法西斯战争罪行竭尽美化掩盖之能事,污蔑和谴责反侵略战争的残酷和不人道。在阅读时,需要辨别真相。

灾难归咎于希特勒

【英】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作为二战亲历者,英国将军李德·哈特曾跟德、法、英等国的许多将帅相识,他倾注了22年心力所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被认为是二战研究的很客观的著作。

全书分为三大块内容,谈论德军几个明星将领、论希特勒的崛起和装甲部队的发展,依照时间秩序评论各大战役和战场。

哈特开篇就表达了一种观点:“德军的一切灾难均归咎于阿道夫·希特勒,德军的一切成就则归功于德军总参谋部。”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德军将领的描述,判断希特勒的军事指挥才能并非如战时宣传和战后批评的那样,简单以失去理智的疯子、胡乱指挥定论。

哈特在书中历数了希特勒的许多优缺点,说希特勒给人的形象是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不怕冒险。但当双方已经在战场上打过交道,拥有更多情报和经验的时候,对可以预计发展趋势的战局,希特勒不再敢进行战争初期的冒险。其原因在于,独裁者忌惮一个大的军事失败会击溃自己的威望,使民心丧失,政权摇摇欲晃。

哈特还从技术角度指出,德国的对手,从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来看,无一不是工业国家。德军的大多数将领,都是深受普鲁士传统影响,他们是纯粹的职业军人。也因为这样,德军将士很多时候被对手所尊重,无论是巴顿对隆美尔的惺惺相惜,还是苏军对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的推崇,都表明,真正的军人搏杀在战场,而不是对弱者的屠杀。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贵平

新闻推荐

时代的内心不容拆迁

赵志明李黎的小说集《拆迁人》,专注于中国乡村70末80初一代人的经历,是中国乡村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乡村里快速而剧烈的变化,其结果必然是,乡村日渐荒凉,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依...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统帅回忆录:给祖国得救的道路)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