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未离手,却因“伪基站”发送来的诈骗短信或诈骗电话,致使自己银行卡内的存款被盗刷,近日,市民伍先生就遭遇了这样的新型电信诈骗,骗子先是制造了伍先生用网银在某网站消费的假象,然后一步步地设置“陷阱”,最后让伍先生损失了近万元(详见本报8月15日)。其实,此类的诈骗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发生,由此导致了储户与银行之间纠纷不断。
银行账户被不法分子轻易洞穿,银行是否该因此承担责任?市民又该如何防范,保护好我们的银行卡呢?亲爱的读者朋友,大家都来谈谈吧。
应多从自身找原因 □陈学文(右江区)
银行卡被盗刷,卡上的真金白银被人盗走了,自己的奶酪被人偷吃了,是谁都会心疼。但是心疼之余,自己还该好好地反思,我们也要从中吸取教训。一是自己平日是否关心时事新闻?公安部门常常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上揭露骗子利用一些高科技产品及多种欺骗手法,设置陷阱,盗取别人的钱财,提醒民众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二是自己是否有“贪”的念头?天上不会掉馅饼,谁都知道。骗子往往是给那些有“贪念”以及无知的人设套,用所谓“中大奖”、“免费索取”等引诱你上当受骗;三是是否心理浮躁轻信,听风就是雨。听到家人、亲戚朋友出事就心急如焚,不明真伪就按骗子要求汇钱汇款;四是做事是否马大哈,大大咧咧的,随便借卡,在公众场合不自觉地泄露密码。俗话说 “篱牢犬不进。”、 “苍蝇不叮无缝蛋。”只要我们提高警惕,谨慎行事,不为利欲所诱,谁也不能在我们身上打坏主意。银行也要千方百计为客户安全取款着想,譬如不能泄露客户信息、在取款机上设置语音提示客户要遮挡密码、及时取走银行卡等。银行卡被盗刷是银行出的问题,银行就要勇敢地承担责任。此外公安部门也要加强打击诈骗人员及其团伙,努力营造一个“天下无贼”的社会。
银行应担责 用户重防范 □凌其友(平果)
银行卡被盗刷,银行应承担责任。银行不能以刑事案件未侦破为由拒绝赔偿受损客户。如果在正常业务操作过程中银行存在过错,就应当赔偿客户损失,如果客户也有一定过错,可相应减轻银行的责任。在现实中还存在通过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从而实现在网上盗刷的情形。这一情形要看银行在银行卡盗刷中是否存在过错。同时,用户应当对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妥善保管,不要随意泄露密码等重要信息。在柜员机取款时,先观察银行柜员机的插卡处、出钞口及柜员机顶部是否有可疑装置;在公共场所刷卡消费和输入密码时,用手或遮挡物遮盖保护密码,避免旁人通过各种方式偷窥或记忆密码;办理任何业务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在有图案的区域注明“仅供某某银行申办某某业务之用,他用无效”等字样并签名;完成交易后,取款凭条等各种金融单据妥善保管或彻底销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隔段时间修改密码,避免使用简单或重复的密码,网上银行密码应不少于12位数字,最好采用数字和字母组合的方式;开通短信提醒,在最短时间内掌握账户资金的异常变动,并及时通过银行客服电话减少损失;最好给手机设置开机密码,避免手机丢失后,银行账户变动或动态密码等内容的短信等被他人探知窥视。
监管体系不完善是导致银行卡被盗刷的“罪魁祸首”
□何 凡(靖西)
近年来,全国已有多起银行存款被盗、储户状告银行赔偿损失的诉讼案件。在绝大多数案例中,银行以储户无法举证其存款是被他人以“克隆卡”在异地取走而败诉。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银行卡被盗取事件频频发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银行卡系统防伪能力存在安全隐患,亟待提高防伪认证技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权益不受侵犯,根据储户和银行间形成的储蓄存款合同的性质,银行具有保障储户银行卡内存款安全的义务。如伍先生银行卡未离手,却因“伪基站”发送来的诈骗短信或诈骗电话,致使自己银行卡内的存款被盗刷,银行为此应负主要责任。换句话说,储户与银行建立储蓄合同关系后,若储户的银行卡被“克隆”,款项被伪卡盗走,说明银行在ATM机等附属环境上存在缺失,未尽安全义务。一直以来,储户都认为银行是很可靠的,把钱存进银行不会丢失。但从诸多案例来看,现实并非那么“完美”。尤其时下,一些银行纷纷停办新存折业务,强制以银行卡代替,那么,银行卡是否真的比存折“靠谱”?是否真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安全?看来得打上一个问号。另外,从包括伍先生在内许多人的遭遇来看,目前,我国法律对于银行的投诉处理机制尚不健全。至少有一点应该明确,为银行卡的安全风险埋单的,不应只有无奈的储户。当然,用户应当对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妥善保管,不要随意泄露密码等重要信息。
严防银行卡被盗刷 □岑笃良(右江区)
伍先生的银行卡为什么被盗刷呢?从报道中看出,一是伍先生在平时的上网操作过程中,不注意保密,导致自己的银行账号和密码泄露;二是自己在“伪基站”上操作,导致被骗。从以上情况看,伍先生银行卡被盗刷是他不在正规网站上操作不注意保密所致,银行没有责任。自己不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即使银行工作做得再好,你的银行卡也无法防止被盗。因此,要防止自己的银行卡被盗,一是不要在本银行卡网站之外的其他网站进行与银行卡信息有关的内容进行操作;二是在任何地方都要注意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特别是密码的保密工作。
双方都应加强防范 □黄国顺(田阳)
银行卡未离手,却被不法分子盗刷,我认为储户与银行双方都有责任,双方都应该加强防范。作为“引子”的第一笔小款不法分子只凭账户名和网银登录密码,就可以将这笔小款转入理财账户上,造出银行卡确有支出用作消费的假象,而账户名和网银登录密码并不是由储户泄露出去,而是不法分子通过黑客攻击银行网络平台方式而获得,所以这与银行的监管不到位、不得力有关,骗子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银行的安全门槛设置太低,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银行应该在保护储户信息安全方面下功夫。而后面的第二笔大款,则还需要短信验证码才能将款支走,可储户却缺乏防备心理,轻易将作为网银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短信验证码随意告诉给别人,因此储户也应该自我提高防备心理,加强做好这方面防范。此外,骗子通过什么手段什么方式将款取走,直接取现金,还是转到哪个账号,银行应该做到一目了然。
防患于未然 □张 敢(平果)
客户存款,银行保款,严加保密,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方式。作为银行,就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客户的利益,包括不要把客户账户泄露出去,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损害客户利益,如果这样,银行就要承担责任。作为客户本身,更加需要自我保护,自我防范,不要轻信那些小恩小惠的信息,那是诈骗分子惯用的手段和伎俩,不要把自己的信息泄露出去,包括“验证码”。只有银行和客户相互配合,严加防范,双管齐下,防患于未然,诈骗分子才没有可趁之机,才能更好的维护客户的利益。
下期话题
微信朋友圈拉票,烦着你了吗?
时下,微信朋友圈越来越成为人们推崇的社交方式,微信朋友圈里的怪现象也越来越多,朋友圈投票便是其中之一,什么可爱宝宝、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帅警察……不一而足。以公众微信号的方式开展投票评选活动,本意是用一个更大的平台来扩大活动的影响,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投票。然而,与公众账号投票现象相伴的是朋友圈里的各种“拉票”、“拜票”现象,为了给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三外甥四侄子拉票,微友们在朋友圈里各种转发+卖萌+致谢。“各位亲,关注公众号xxx,给xxx号投票,谢谢各位亲了!”这是我们在微信朋友圈常见的拉票、拜票方式。
到底该不该参加投票成了市民们热议的话题,有的不胜其扰,有的却乐在其中。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新闻推荐
谭维维与崔健合影 谭维维自从与摇滚教父崔健频频合作并共同演绎一曲《鱼鸟之恋》后,也被一些网友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