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美国亚马逊从当年出版的数万本图书中选出100本年度最佳图书,并将第1名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
消息一出,媒体的好奇心也跟着来了:这位年轻的华裔作家是谁?她写了什么故事,能这么受好评?
就在本月,这本小说的中文版终于引进出版,并迅速登上各大网站的新书排行榜。我也迅速地买了一本来看。看完后,我明白了这本书红火的基本要素:美国人最怀念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女性地位、家庭梦想、跨种族婚姻;离家出走、自杀、婚外情……
但总体而言,《无声告白》并未让我感觉惊艳,仔细看了一遍后更是发现:这分明就是个“绝望主妇”的故事嘛,只不过把男主角设定成了一位华裔。小说比较打动我的一点在于:造成那个家庭一场悲剧的根本原因,与如今中国社会诸多家庭悲剧的根本原因,竟是如此相像。文/Vegas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 25页的悬念都不肯给我
那个原因,就是父母对子女过度的期待。而造成这个原因的原因,还有很多。
小说一开头,作者先丢出了这个原因造成的结果: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母亲玛丽琳找遍了家里的每个房间,到处寻找失踪的女儿。当然,所有读者都知道,她再也找不到女儿了。
伍绮诗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直到最后一稿的时候,才决定开头用这句话。前面的几版草稿都是这样开头的:“他们一开始不知道莉迪亚去了哪里。”
一个是揭示真相,另一个是隐瞒真相。“但我觉得,读者一上来就需要真相……我喜欢直率的开头,有种一下子摊牌的感觉。”不过,对于我来说,这却让我感到略有些沮丧,看着玛丽琳以及全家人徒劳的寻找,自己连跟着猜测紧张一下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鉴于近年来的侦探小说新套路之一就是直接在开头交代凶手是谁,我想,这大概也是这位初次写作小说的“新手”想要模仿的路数。
不过,她毕竟不是在写侦探小说。何况,读完第一章,仅仅25页,莉迪亚的尸体就在湖底被警方找到了。
为什么不跟母亲说话?
她那么可怜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呢?作者给出的回答是: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
然后她从玛丽琳的母亲说起。玛丽琳应该是在上世纪30年代出生,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离家原因,书中不曾提起,但玛丽琳的母亲始终表现得与《绝望主妇》里那位凡事都追求完美的Bree如出一辙:“在户外,她总是戴手套;要是不为女儿准备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她是坚决不会让玛丽琳去学校的。”
关于丈夫的离开,玛丽琳的母亲从来不提,“她依旧会在做饭之后和用餐之前补妆,在下楼做早饭之前涂上唇膏。”
说心里话我觉得这个妈妈当得太优秀太不容易了,而且她的期待也不算过分:希望女人嫁个好男人。可玛丽琳似乎一点儿也不领情,当然,她成绩优秀,考上了哈佛,大三那年就爱上了年轻的华裔博士生詹姆斯,几个月后和他结婚,并且在大四刚开学就怀孕了。
母亲来参加了她的婚礼,最后忍不住对女儿说:“这样不对,这样不对……”可也仅此而已,她既没有横加干涉也没有大发雷霆。然而婚礼之后八年的时间,玛丽琳再也没理过她的母亲,直到母亲孤独地死去。
可是,当她去收拾母亲的遗物,看到母亲凄凉的房间时,玛丽琳却又发了“精神病”:她觉得自己不能像母亲一样只当个可怜的家庭妇女,她要完成当年没完成的医学专业,成为一名职业女性。
可那时候,她都有两个孩子了,儿子内斯刚上小学,女儿莉迪亚刚上幼儿园。
不想活成母亲那样
就意味着抛夫弃子吗?
你们觉得,玛丽琳会怎么办?在家自学?报个夜大?报个周末班?
都不是。首先,她不做饭了,给全家人吃罐头。然后,她开车去城郊的社区大学报了三门课程,第二天把房子租好。两个星期后,她就不辞而别了……
这场冲动且不负责任的逃离虽然只持续了两个多月,但给两个孩子,尤其是女儿莉迪亚带来的阴影却非常深刻——她害怕母亲会再次抛下自己,于是她暗暗决定,只要能让母亲高兴,做什么都可以。
悲剧就从这里开始起步了,因为玛丽琳也暗暗决定:不要再让女儿像自己一样做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将倾尽余生指引莉迪亚,庇护她,像培育观赏玫瑰一样,帮助它成长,用木棍支撑它,把它的茎秆塑造成完美的形状……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励女儿,让她做出超越母亲的成就。”
这时,我的脑海里就像自动检索一样,浮现出了各种中国大学生、研究生或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自杀的新闻。其中有一条,我记不清标题了,说的是一个资质平凡的女孩,因为母亲是女强人且一心也要培养她,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帮她开绿灯、补课、找关系上名校,最后想方设法让她进了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
然而,她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胜任那里的工作,在听完母亲鼓励的话后,她最终选择了结束这精疲力竭、失败感堆积的生活。
对,莉迪亚也是这么走上自杀之路的。当然,作者给她设计的故事要复杂得多,但大体上就是这么回事。
最难忘小汉娜
对爱的渴求让她如此迷人
玛丽琳和詹姆斯有三个孩子,伍绮诗对两个大孩子内斯与莉迪亚的描写力度,与对小妹妹汉娜的描写力度相比,“偏心”程度恰如小说中的夫妻俩给予三个孩子的待遇。汉娜从出生开始就是最不受关注的那个小不点儿。
但在接受采访时,伍绮诗却说,自己对汉娜情有独钟,因为她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和汉娜一样,她收集大人们不要的东西,躲在不显眼的角落。在她的笔下,汉娜被赋予了更加惹人怜爱的气质:对爱的强烈渴求与卑微索取。
“多年来对爱的渴求让她变得敏锐,她就像一条饥饿的狗,不停地翕动鼻孔,捕捉着哪怕是最微弱的食物香气。”是汉娜发现了邻家男孩杰克对哥哥内斯无法言说的情愫,也是汉娜,在玛丽琳发现詹姆斯出轨后,怯生生地来到崩溃的母亲怀中,安抚她再次破碎的心;还是汉娜,在詹姆斯精疲力竭回到家中后,蜷缩在客厅的地毯上等待父亲,并告诉他:妈妈没有离开,她还在家。
这个角色让我想起莫泊桑名著《一生》里那个卑微的小配角莉松姨妈,一个一辈子都没有得到过多少爱和关注的老处女。听到侄女的未婚夫对侄女一句怜爱的话就痛哭失声,因为从没人对她说过。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样的人物永远格外吸引我的注意力,激发我的同情和怜悯。
所以我想说,这本小说里,我最怜爱的就是小汉娜。
比起其他国家的读者
我们是否更需要这个故事?
伍绮诗没有透露自己的年龄,我只知道她是80后(当然,这个词早已不再意味着年轻)。她的父母来自香港,都是科技人才,她属于二代移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
在出版《无声告白》前,她已写作多年,但这是她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小说。这本书的成功除去语言和故事本身的因素外,或许很大程度上一如《纽约时报》的书评所说:“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
看来,这本小说填补了一个小小的空白。而且,我私心猜测,也应该有近年来关于中国的一切都比从前更受美国关注的缘故。
引进《无声告白》中文版的出版社则表示,当初之所以看中这本书,是因为他们判断“中国会比其他国家的人更需要这个故事”;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味很重的社会”;“我们从小到大就习惯被各种爱与期待绑架,种种来自家庭的压力把我们每一个人都压得喘不过气。”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新闻推荐
“饭——/献给每一个你/因为孤单吃很多饭的你/因为厌倦睡很多觉的你/因为悲伤哭很多次的你/把陷入困境的心情当作饭一样咀嚼吧/毕竟人生终究要靠你自己来消化。”据说人生有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