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晔
前些时,看到朋友圈不少人发照片,说滨江公园正在搭建布景,抗战大剧《最后的国门》马上要开拍了。再后来,看到有人发做群众演员的照片,穿着国民党军服,很正气凛然的样子,不禁激起兴趣,想去拍摄地转转,了解剧情。
《最后的国门》是一部以小人物的切入镜头全景式反映抗战宜昌保卫战的史诗大剧。剧情以1938年“宜昌大撤退”及1943年“石牌大战”两大抗战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五年间发生在湖北宜昌的抗战故事。
宜昌,古称夷陵,“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川东鄂西要塞。如今,提到宜昌,最著名的是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却很少为人所知。我身边不少人,也是因为得知要拍电视剧,才特意去了解历史背景。说起与抗战相连的地名,人们也是习惯性会想到南京、台儿庄,却不知,如若没有宜昌作为最后的国门挡住日本军队,战争局势,恐怕难料。
史料记载,1938年,随着国民政府的西撤,大批人流、物流,从华东、华中、华北地区涌向四川。10月25日,武汉沦陷,撤退潮一时达到顶峰。彼时,长江上游还剩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过后便是漫长的枯水期,大型设备根本无法入川。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数万宜昌民众和民生实业公司组织24艘轮船、征用850余只柏木船,雇用3000余名工人,仅用40天时间,将3万多人和10万吨重要军工物资从宜昌抢运入川。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抗战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石牌位于长江西陵峡中,因江南象鼻山中一块类似令牌的巨石而得名。站在山顶可以看到,长江在这里突然出现一个110度的大转弯,构成天然战争天堑。从石牌顺江而下30多里,就是宜昌城。当年,日军侵占宜昌后,石牌便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石牌保卫战从1939年3月到1943年6月,历时5年。石牌保卫战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甚至可以说,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结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西方军事家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如今,石牌是国家5A级风景区三峡人家的一部分,我多次去过景区,处处青山飞瀑,秀峰奇石,欢声笑语,若非走进抗战纪念馆,四处已寻不到一丝战争的痕迹。景区建设者也许是出于纪念和缅怀的考虑,在杨家溪开发了军事漂流,这是他们别出心裁的设计,但,相比回顾几十年前的战争,人们更愿意选择寄情山水,在一路漂流一路尖叫的刺激中,忘记烦恼,放松身心。
七年前,宜昌市委、市政府在夷陵长江大桥北岸桥头修建了大撤退纪念园,纪念园的主体雕塑外形为船和长城的形状,用1938、10、11这几个数字和铁锚造型。修建纪念园的目的是缅怀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和在宜昌大撤退中死难的同胞,警醒人们牢记历史。
夏日晚上,散步到桥头,江风习习,霓虹闪烁,乐声此起彼伏,广场舞方阵一个挨一个,十分热闹。雕塑前,有人跳舞,有人散步……借着路灯光,我再次读着雕塑上的文字,几十年前的场景,在眼前纷纷而过。我提醒自己,也想提醒身边的人:活在当下,何其幸运,唯一能做的,便是感恩、珍惜。
新闻推荐
□王秋女1998年的那个4月里,上午翘课的同学特别多,同学们都互相打掩护,老师也心知肚明,都去看《泰坦尼克号》了。学生,口袋里钱不多,工作日的上午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