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智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于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拾级而上直达人类真理的殿堂;是一种想像的空间,自由驰骋而凝天地万端;是一片创新的园地,站在巨人之肩而筑成功峰峦……
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 又往往是多元的。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 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尊重阅读主体,培养阅读兴趣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 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譬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 老师听完便敷衍道:“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 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 老师这时就不耐烦了, 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就没必要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 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 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讲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小狗一副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 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 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
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 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不着赫留金。”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 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见他做贼心虚。”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互动、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 “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挥,文本多元解读才能得以真正开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在处理教材上足以见其功夫。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要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 里面包含有天文地理、琴棋书画、诗词曲赋的知识,还包含着医药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所以,基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情况。如莫怀戚的《散步》,既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此文讲的是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 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 在学生自读文本, 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了解到友情的珍贵;有的说了解到父爱等等。
2、抓住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 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具有朦胧、模糊、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 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书》 末句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是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还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何理解?其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我们都是美丽且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3、抓住文本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 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 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 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又如《白兔和月亮》的寓意可多达五六种:(1)拥有财富是好事, 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2)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3)拥有财富,不能产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都要量力而行。
4、抓住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 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 难道他迅速介入 “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又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 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补充文本“空白”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这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也会因此变得灵动和鲜活。如某位老师教学《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教师尽力回归到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情,用心去读这一句话,力图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随教师一起走近韩麦尔先生,似乎也触摸到一点“最后一课”的灵魂。接着教师趁机发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状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学生这一下可忙开了,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她就有了根,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虽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在应该好好教育你们的时候却不负责任,我愧对你们。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不要悲伤,不要绝望,留着一份信仰, 那就是对法兰西的爱。 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 这是最后一课,却是你们人生的起始课,你们将从这里走向成熟……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里有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生成性,与小弗郎士一样, 他们也在经历人生一课:面对失去,我们该怎样,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忏悔意识等等。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邓斌)5月9日晚,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在阆中古城取景拍摄的电影《恋爱排班表》获最佳编剧提名。该片预计于6月19日全国上映。届时,阆中古城将再次进入全国观众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