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热点 娱乐八卦 明星新闻 电视剧 电影 综艺 音乐
地方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正文

单曲循环是种病? 不,只是想攒着哼成歌,然后轻轻地唱着

来源:成都商报 2015-01-31 21:34   https://www.yybnet.net/

心理学家

一首歌可以循环播放几个小时,听歌时整个人都沉浸在歌里,甚至有眼睛热热的感觉。这不是代表你很喜欢这首歌,而是你可能患上了单曲循环症。

音乐认知学家

重复是音乐施展其魔力的关键伎俩。它在我们的意识中开挖出一条熟悉而有回报的通路,使我们在聆听时对每个乐句都立刻有所预期并参与其中。

这种经历好像并不鲜见,你翻来覆去听着同一首歌,任旋律多么熟悉,歌词如何倒背如流,你还是愿意一遍接一遍地听下去。没错,你陷入了一首歌的单曲循环。

很多人以为,陷入单曲循环只是因为这首歌旋律动人或歌词戳中人心,但心理学家却提醒,如果你老是重复听着一首歌,也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甚至,很可能患上了“单曲循环症”。那么问题来了,“单曲循环”究竟是不是病,如果是病,又该如何对症下药呢?

单曲循环到会唱为止

“单曲循环症”这个病,我有,但所幸还不像我那位病入膏肓的朋友那么严重———他可以一个月只持续循环一首歌,从早上起床开始到晚上睡觉为止,从家里的功放到车里的音响,从工作时环绕的背景音乐到蹲坑时随口哼唱的旋律,通通都是这一首!除非有一首全新的歌曲进入他的循环,否则他将forever沉迷,永不自拔!

我的“单曲循环症”还有“药”可医,因为多数时候都是“随机播放”,只有在某首厉害的歌曲彻底征服才会“犯病”。初始症状是连续听它个好几十遍,直到背下全部歌词,掌握所有曲调———这首歌我会唱啦为止。一旦掌握,我的病症就会减轻,然后在1至2天后痊愈。

能进入我的“单曲循环”的曲目主要有两大类:曲调是首要的,不好听我循环它来干什么呀?现在手机里存着的惘闻《Rust Inside》和《浪味仙》,大概分别都听一千遍了吧?歌词甚少,乐器演奏出的旋律将情绪一波又一波推赶,排山倒海地涌上心来,反复回味。还有李健在《我是歌手》唱的那首《贝加尔湖畔》,我也觉得美,手风琴增添了异域情调,像《白桦林》的姊妹篇,被李健用平和清澈的音调,唱出了一片波澜不惊的忧伤,像无风的湖面倒映出湖光山色,美得天地不容。

除了曲调,如果歌词美好,那就更不得了了,循环的次数起码要翻一倍。说起来真是矫情啊,一遍遍听着唱词里的起承转合,把里面歌颂的爱恨情仇体验个遍:“向左,侧身,半躺,等体温下降”,《十二楼》营造的氛围最起码也是王家卫导演,杜可风掌镜,张叔平造型的高逼格电影;“如果我这么说,你就爱我了吧?可是我这么做,你却嘲笑我”,高晓松总结青春爱情的才华无人能及,《如果你》一下就把我带回到校园时代。难怪高晓松随口说出的“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能撩拨人心,可以像李宗盛似的,把这一句“攒着”,然后“写成歌”。(李嘉茗)

最后听一次《诀别》

单曲循环控的瘾,我很难犯一次。某日一个QQ群里突然聊到了童安格的老歌《诀别》,这个群我不熟,但这次却突兀地冲进去乱侃一通,另一边找出了《诀别》,循环地放着。

这一听,就是好几天时间。吸引我的,是歌曲背后丰富的故事。

《诀别》讲的是林觉民的故事。他写的《与妻书》被同时选入了大陆和台湾的中学教材,很罕见。林是为黄花岗72烈士之一,广州起义前几天,他在一张手绢上写了封家书。起义中受伤被俘,两广总督张鸣岐会审,林觉民慷慨陈词,满庭震动。张鸣岐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殉国时,年仅24岁。

留意了一下,那一年1911年,距今已过百年矣。

真正的历史,总是在课本之外。于是找了些资料来看。林觉民和妻子陈意映是奉父命结婚,虽是先结婚后恋爱,但两人感情非常深厚。陈意映悲痛欲绝中,曾萌生自杀念头,林觉民双亲跪求。但一年多后,终因思念过度,郁郁寡欢而死。林觉民有个堂哥林长民,后来生了一个女儿叫林徽因。林家祖宅后来卖给了一个姓谢的人,他有个孙女叫谢冰心。

深夜时分,最后听一次《诀别》。灵魂穿越那年那月,看见那人,静静独坐一隅,面前一方白绢,桌上一盏枯灯。笔墨一下,泪水点点梅花滴落,心思一转,痛楚阵阵彻骨而至……(巴哈鱼)

删到最后,就剩了这首

两年前,音乐剧版的《悲惨世界》上映,我去电影院看完,还觉得不过瘾,就去网上找原声来听。听着觉得真是不错,又去看豆瓣影评。有人说,这几个演员,唱得太差了,完全比不上原版。

但原版呢,有最初上映的版本,也有十周年纪念版、二十周年纪念版。我便都找来听了听。最先下载好的是十周年版的,我一听就觉得惊艳,就把整张原声碟循环播放。后来另外两个版本下载好了,我也听不进去了,这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

音乐剧有趣的是,唱歌的有好几个人,有独唱,也有二重唱,还有合唱。旋律之外还有情节,摆在我面前的就是厚厚一大本《悲惨世界》,听着很容易代入感情。

《悲惨世界》里金曲不少,但好听的歌还是不多。我听着听着,就把播放列表里不喜欢的歌删掉了。再听几遍,又删掉几个不怎么耐听的歌。到最后,就剩下了剧中艾潘妮唱得《on my own》。艾潘妮帮她深爱的男人追求另一个女人珂赛特。然后,她独自一人走在大街上,便伤心地唱起了这首歌。

这首歌就是艾潘妮的独白,她的爱情只能是一厢情愿,她只能当一个旁观者。但旋律之中,又有股振奋的力量。这首歌,我单曲循环了好多天,一直听着也不想换,甚至爱屋及乌,喜欢上唱这首歌的Lea Salonga。到现在还经常在各种场合哼起这个旋律,把旁边的人吓一跳。(无言)

是病

单曲循环可能也是一种强迫症

心理学家往往将单曲循环解释为强迫症的一种表现。这种常见的都市症候群之一,常常在都市白领中发作。所谓单曲循环症,是指喜欢重复循环播放同一首歌,也包括总是看同一个电视节目、同一部电影,读同一本书,重复多次欲罢不能的状态。

调查发现,喜欢单曲循环的人,在听歌时容易陷入某种情绪或状态中,有可能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这种怀念既可能是享受的,也可能是痛苦的。比如,不少人在分手时会陷入单曲循环,借一首歌作为一把钥匙,打开某个记忆点的门。很多患有单曲循环症的人潜意识里想摆脱这种情况,但实际又摆脱不了,没有力量去关掉音乐。患者还常伴有失眠、腰酸背痛、头晕目眩、“鼠标手”等并发症。

虽然单曲循环症并不严重,但专家提醒,如果过于依赖这种方式来平复某种情绪,可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而人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会有绝望和悲哀的情绪。因此,单曲循环或许可以缓解情绪,但对于问题的解决却不一定能产生实效,甚至,会让人加强负面情绪,面对问题裹足不前。

对症下药

该怎样摆脱单曲循环症呢?心理学家建议从两方面着手。虽然单曲循环症的表现形式一样,但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原因并不相同。每个人要查找自己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摆脱。再者,就是要走出去,多与朋友交往,多向朋友诉说,这也是缓解压力、逐步摆脱单曲循环症的方法之一。 (孟君)

不是病

无重复,不音乐

虽然心理学家告诫单曲循环可能是病,但阿肯色大学教授、音乐认知实验室主任Elizabeth Hellmuth Margulis却持不同观点。她认为,重复可以让音乐带给人特殊的聆听体验。“音乐的本质和魅力所在,也许就在于其重复性。”

在一个关于音乐重复性研究的课题中,Elizabeth发现,重复作为音乐的一种属性,普遍得令人惊讶,不管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想象中的音乐。比如,收音机里播放的热门歌曲往往都有一段重复演唱的副歌部分,而人们对这些已然翻来覆去的歌曲还要听个不停。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音乐理论学家David Huron也同意Elizabeth的观点,他估计,人们听音乐时,超过90%的时间其实是在听以前听过的。而管理软件iTunes里面的播放次数统计功能也揭示出了我们听自己喜欢的乐曲有多么频繁。

Elizabeth认为,重复在全世界的音乐中那令人讶异的流行并非偶然。音乐需要重复性并不是因为它不如语言复杂,而iTunes记录下你听喜欢的专辑听了347次也不是病态强迫症的证据———那只是音乐施展其魔力的关键伎俩。重复其实使我们感觉自己所聆听到的东西具有乐感。它在我们的意识中开挖出一条熟悉而有回报的通路,使我们在聆听时对每个乐句都立刻有所预期并参与其中。那种被音乐演奏的体验在我们与声音之间以及———当我们摘下耳机———我们与他人之间创造了共享主体性的感受:一种至少与喜欢的歌曲相伴始终的超然联系。(秦鹏)

新闻推荐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 一位嫁给华裔的“绝望主妇”

2014年底,美国亚马逊从当年出版的数万本图书中选出100本年度最佳图书,并将第1名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消息一出,媒体的好奇心也跟着来了:这位年轻的华裔作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单曲循环是种病? 不,只是想攒着哼成歌,然后轻轻地唱着)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