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前,教育部下“死命令”要求将针对溺水高发的《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发放到每名学生家长手中,然而,假期一个月以来,溺水等安全事故却依然不断。
暑假事故频发原因何在?谁“制造”了儿童暑期安全事故?
◇新华社记者 周蕊 杨洪涛
儿童暑期安全事故“步步惊心”
8月3日一天,河南漯河市发生3起溺亡事件;7月5日放暑假到7月15日,河北邯郸发生5起溺水事故,共有10名少年不幸身亡;不完全统计显示,放暑假一个月内,海南已经有8名学生溺水身亡;此外,湖南一名男童在阳台上独自玩耍坠亡……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儿童意外伤害比例逐年上升,近年全国中小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1.6万。记者梳理近年来的教育部通报发现,学生安全事故出现了由校内多发转为校外多发、并且规律性地集中在暑期等节假日期间的特点。其中,留守儿童和候鸟儿童是安全事故的高发人群。
谁“制造”了儿童暑期安全事故?
每逢暑假事故多的原因几何?记者调查发现,儿童的安全意识差、家长监管弱、教育部门“禁令纸面化”和社会补位意识不足导致儿童“被散养”,是儿童暑期安全事故高发的四大漏洞。
首先,儿童“初生牛犊不怕虎”,安全防范能力差。学生家长吴本恒说,儿童好奇心强,即使有警示牌,也会因为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而熟视无睹,遇到危险时反应能力和防范能力又较差。在很多农村,在外打工的家长基本都买了摩托车,一些10多岁的孩子假期骑摩托车玩,家长又管不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其次,隔代教养多,家庭安全意识不高。在隔代教养甚至独自居住的情况下,监护往往难以到位。无论是暑期来到城市的“候鸟儿童”还是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作为养育儿童主力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般在60岁以上,身体状况和精力下降,很多时候难以“跟上留守儿童的脚步”,有些监护人直言“现在的小孩管不了”。
其三,教育部“纸面禁令”难落实。针对暑期学生溺水事故频发,教育部2006年发出通知,明确要求中小学生不准私自下水游泳等“五个不准”。
教育部今年7月对河北、山西等十省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情况进行的督查巡视通报显示,学校在安全管理上还存在薄弱环节,教育部此前印发的《防溺水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的学校将信件内容删减后发放。
其四,社会补位意识不足,大量儿童遭遇“被散养”。口碑好收费又低的暑期托管班早在学期中旬就已“预订一空”,剩下的都是“高大上”的课外班。
多管齐下拧紧“安全阀门”
专家建议,通过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完善留守儿童信息、立法防范监管疏忽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学生家长、学生及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同时,增设适合儿童的活动场所和课外项目,多管齐下,多方合力拧紧儿童假期的“安全阀门”。
一些学生家长还呼吁,应充分利用农村的农家书屋、活动广场等,增设一些适宜儿童参与的设施,针对儿童心理特征开设适合儿童的暑期活动。
新闻推荐
◇段春秀《美女的烦恼》又译作《丑女大翻身》,是韩国一部老电影,里面的女主角汉娜,跟最近热播的《克拉恋人》里的主角“米美丽”有相同的整容经历。《美女的烦恼》也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