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达137亿元,已超2011年全年票房,同时已有15部国产片跻身“亿元俱乐部”。但人们不禁要问,票房能代表电影的一切吗?
■票房这根“指挥棒”,催生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骄人业绩,却也制造了不少滥竽充数的“快餐电影”和艺术干瘪的“矫情电影”,个别从业者甚至拿商业广告、血腥暴力当卖点。
■原创力不足、想象力匮乏是国产电影的一个问题。某类题材或某部作品的成功,往往跟随大量的跟风与克隆,电影创作变成了简单粗糙的复制与改写。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负责人昨日在京透露,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达137亿元,国产片市场份额降至50%以下。
艺恩数据同时显示,自5月21日票房过百亿元之后,进口片竞争力明显提升,国产片优势下降,短短一个月,国产片份额从56%降至47%。
此外,数据显示,上半年票房过亿元的影片达33部,国产片占15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和《澳门风云》分别位列票房前三名。
一直以来,50%的国产片票房份额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敏感点。2012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问题达成协议,确定在每年20部进口分账影片配额基础上,再增加14部。之后两年间,国产影片市场地位受到极大挑战。面临巨大压力,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仍然达到217.69亿元,其中国产票房占比为58.65%,而且在60部电影票房过亿元的影片中,国产片占到了33部。
业内人士指出,一季度国产电影59%的高份额与美国没有特别有影响力的大片进入国内电影市场有直接关系,要在全年维持国产片的高份额占比,国产电影还需在内容生产和艺术质量上狠下功夫,讲好故事,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国电影
忧患一
11年增长24倍
高票房难掩数道难关
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在内地上映11天,票房突破14亿元,超过《阿凡达》成为内地影史票房冠军。
自1994年引进首部美国大片起,这个被业界称为中国电影与狼共舞的时代正式来临。与此同时,随着进口影片比例不断提高,国产片与进口片的票房此消彼长。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电影生产第三大国,面对“洋”电影的冲击,中国仍只能称为“电影大国”而不是“电影强国”。这其中,究竟还有几道坎需要迈过?
票房11年增长24倍
自2003年中国电影业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电影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全国电影总票房,从2002年8.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17.69亿元,11年增长24倍。
加入院线的影院,从2002年的872家、1581块银幕,攀升至2014年4月的4545家、20285块银幕,增幅分别超过4.2倍和11.8倍。
影院数、银幕数的快速扩张,吸引各种社会资本的纷纷涌入。民营地产企业万达集团,以电影作为最早投资的文化产业,已形成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完整产业链,产业份额在市场上遥遥领先。
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国产电影在市场上争奇斗艳,《让子弹飞》《泰囧》《失恋33天》《中国合伙人》《致青春》《北京爱上西雅图》《白日焰火》等,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和口碑的丰收。
品质、技术与营销三道坎亟待迈过
然而,面对着产业成熟和制作经验丰富的好莱坞强势袭击,中国电影产业还有很多难关需要迈过。
一部《失恋33天》成功后,大量小成本婚恋爱情片跟风上马;红了一部《泰囧》,就出现各种“囧”;《致青春》后,同类青春题材便反复出现……同质化翻拍严重,暴露了中国电影原创能力不足和自主创新乏力的问题。
“流行什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流行一种东西。”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的话引人深思。
1998年,《泰坦尼克号》初来乍到,以其绚丽的视听效果和动人的爱情故事席卷中国电影市场;14年后,仅用科技手段升级后的立体版再次驶入中国,竟仍能以9.5亿元位列当年全国票房亚军。更不用说呼啸而来的《阿凡达》《变形金刚》几乎把国产电影压得喘不上气。
导演冯小刚曾直言中国电影技术与国际水平相差巨大,担心“高票房”掩盖下的技术之困。
今年,《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再次刮起一阵“韩流”,该剧从播出到结束不断改变营销方式,“炸鸡和啤酒”等话题不断推动着收视率增长。相对而言,中国电影对于其产品的营销推广却比较缺乏话题性。
资深电影人高军说,面对与引进片争夺市场的压力,在营销环节,光砸钱已经是不聪明了,现在是要突出特色、突出差异化。
中国电影如何迎接更深的开放?
自2012年2月中美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相关协议以来,中国电影从业者苦心经营,坚守市场。2017年,这一协议将到期,中国电影市场势必迎来更深入的开放,如何面对将成为电影界大考。
今年6月19日,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从财税、金融等政策层面给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尹力认为,要做大做强中国电影,就要使观众被故事吸引,被人物感动。“讲好中国故事,我们首先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电影规律,尊重市场规律。”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说:“按市场规律去策划、制作、营销我们的电影,才能使电影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才能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
中国电影
忧患二
30多家上市公司追逐影视业
扎堆跨界 好戏还是闹剧
今年以来,地产开发商、轴承制造商、乳制品商、电商纷纷跨界涌入影视业,一时间好不热闹。但是专家提醒,火热的市场表现实则“暗藏虚火”,投资并购“扎堆”背后不乏投机风险,勿将好戏变闹剧。 更名为“中科云网”的湘鄂情一周收购中视精彩、笛女影视等两家公司,国内烟花第一股熊猫烟花收购华海影业,以生猪养殖及屠宰加工为主业的高金食品以60亿元估值收购印纪传媒,刷新了影视业并购最高估值纪录……上半年以来,超过30家上市公司宣布涉足影视传媒业,在资本市场上演了跨界融合大戏。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申科股份并购海润影视。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跨界资本进入对影视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望成为实现其产业升级的关键推动力。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与资本结合是影视业未来方向。影视行业将走向更加多元化道路。
为何“圈外”资本如此热衷影视行业?政策扶持被认为是其中的一大主要推动因素。3月以来,国务院和七部委先后出台文件支持电影业发展,内容涉及财税优惠、金融支持、土地政策等八项经济政策。
来自小马奔腾、博纳影业等影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影视业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品”。在面临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界资本纷纷加入影视业掘金队伍中来。事实上,前述被借壳的申科股份和高金食品均是因为原有主营业务已无法持续经营,迫切需要转型的案例。
证券分析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的追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13年,传媒板块以103.29%的绝对优势名列A股板块涨幅第一名。纵观去年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只要涉及影视概念,股价大多看涨,这也对收购企业带来了直观收益。
面对大规模资本涌入,饶曙光指出,当一种类型的电影卖座时,资本往往扎推投向这种类型的影片,也造成了同一类型电影一段时期集中涌现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处于亏本状态,票房与风险可想而知。
导演兼演员赵薇表示,如果摸不透影视产品创作规律、产业运作等问题,单纯依靠“烧钱”,“圈外资金”容易指引影视发展陷入“重商业、轻艺术”“重回报,轻投入”的歧路,不仅难以获得预期回报,而且将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专家建议,跨界资本要在电影行业中站稳脚跟应注意两点:一是需要专业的管理团队来运作,国外的成功经验通常是使用专业的基金团队来运作;二是要避免短期的投资投机行为,进入影视业的资本不能像股市资本那样来得快走得快,短期的投资投机将对整个电影产业带来消极作用。
中国电影
出路
愿不唯票房论天下
面对越来越凶猛的好莱坞进攻,在票房节节增长的同时,中国电影,将如何增强自己的号召力?
要不以数量的增长为目的,以提高质量、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为目标,逐步形成优秀影片能够占据年度产量较高份额的创作格局。要对电影票房的“偷、漏、瞒、虚”报等问题施以重拳,对于违规操作、有悖公平竞争、干扰市场秩序的影院和院线,实行警告制度。要由政府主导组织实施电影高新技术应用工程,推动中国电影科技进步。要优化电影的营销策略,不应排斥现代化的营销模式。要加强电影评论和理论工作,并使之大众化,引导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促进电影产业中拍电影与看电影的良性互动。
新闻推荐
□河南常亮雷士照明上周的“武斗”事件未了,本周“文斗”又随即登场———12日下午,公司创始人吴长江和董事长王冬雷分别坐镇重庆和北京,几乎同时举办媒体发布会,隔空叫阵,相互指责。双方的争斗,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