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热点 娱乐八卦 明星新闻 电视剧 电影 综艺 音乐
地方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正文

匿名,拧开了负能量的闸门?

来源:柳州晚报 2014-07-16 10:06   https://www.yybnet.net/

“一群不知道是谁的人,肆意地辱骂另一个人”

仅仅玩了不到一星期,肖青就选择了卸载。“负能量太多,像个垃圾桶。”她撇撇嘴,“当你意识到这里的信口开河,再劲爆的内容看起来都会很无聊。”她说的是一款叫做“秘密”的应用软件,下载后填写自己的手机号匹配通讯录。如果通讯录里超过三个人也安装了这款软件,就可以使用了。

具体规则是,你若发布自己的“心里话”,同样安装了该应用的人会看到,并知道是他们通讯录里的人发的,但无法获悉作者。你也能看到来自通讯录里“朋友”发布的秘密并进行评论,但发布消息的人同样不会知道是谁进行的评论。

一句话,在“秘密”里,所有的信息与评论都来自可能认识的人,却不知道哪条是谁发的,就像在参加一场“假面舞会”。

这种新颖的设定,让“好奇宝宝”肖青在软件问世不久就下载了。

当晚,她和同样安装了软件的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处在“测试功能”阶段的大家,发的都是“猜猜我是谁”之类。等到熟练了,就开始吐槽上司“奇葩”“外行领导内行”,或者表达情感,“暗恋一个人好多年”等等。

一晚上的波澜不惊后,“秘密”里开始出现劲爆的内容,大多指向“两性话题”。有个姑娘发布“经历了12次一夜情”,还分别写出是跟部门领导 、实习时的老师……肖青和好几个朋友看到了这条,证明她都在大家的通讯录里。“八卦”的肖青甚至和几个朋友私下分析彼此的通讯录,找共同的交集来判断她是谁,“跟破案一样”。

如果说这些自曝内容尚未脱离“秘密”范畴,给人带来“偷窥”的乐趣,接下来的发展就开始变味了。

有人曝起了别人的“秘密”,并且直接点名。轻者是带有胡闹性质的“××很帅,可惜是个gay(同性恋)。”严重的甚至发布“听说××圈最不检点的女生是×××……”居然引来一群人附和,“对,她就是‘公共汽车\’,人尽可夫。”被点名的女生刚好是肖青熟识的朋友,这种无端猜忌让她颇为气愤。“那个女生人很好,她的同事也说,可能因为她业务能力比较强,遭人嫉妒,应该是熟人作案。就是一群不知道是谁的人,肆意地辱骂另一个人,非常阴暗。”看不下去的肖青在评论里仗义地说,“大家说话别这么不负责任。”兴味索然的同时,她也有隐隐的不安,在自己还没有成为“靶子”之前,选择了抽离。

“放心地说吧,反正你不需要对你说过的话负任何责

任”

肖青的感受并非个例,因好奇走近“秘密”的王界跃,也在使用约十天后准备卸载。“没有什么意义和营养,感受不到正能量。”无觅网上,“秘密”的开发者—— —无觅团队对其进行如此描述:“实名社交更多的是面子和人情的社交,在朋友圈的发布和互动几乎都偏离了内心真实的想法。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内心不满和愤怒但并不方便发在朋友圈,因为你担心会影响同事或朋友关系。如果有一个地方依然是一群朋友在聊天,但彼此戴着面具无法确认具体身份,这时用户就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用担心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然而,将光鲜亮丽的一面呈现出去后,留给标榜“真实情感”的“秘密”的,与其说“朋友间戴着面具聊天”,不如说更像拧开了负能量的阀门。

王界跃展示着自己页面里来自朋友的三条秘密:“暗恋办公室的男同事,可他已经结婚了,还有对双胞胎。一看到他在朋友圈晒幸福我就心如刀割,我该表白吗?”“身边好多贱人,一个比一个会讨好领导。”“公主病怎么了,关你屁事!我不信找不到懂得爱我的,你们别把自己气着了!”“虽然有时看微博 、朋友圈里面的各种‘晒\’也觉得烦,但毕竟是在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这里好像每个人都在嘶吼 、发牢骚。”王界跃摇着头说。“尤其想到他们极有可能是你认识的人,平时文质彬彬的同事 、关系不错的朋友……忍不住去猜测他们说的是谁,骂的是谁?是不是自己?会觉得不寒而栗。”PingWest5联合创始人 、总编辑骆轶航的态度更加鲜明。他在文章《只有流言,没有“秘密”》中,直指“挖掘人性中阴暗与恶,没谁比秘密更成功。”因为“它正鼓励我们干这样一件事:放心地说吧,反正你不需要对你说过的话负任何责任,因为你根本就没法负责。”负能量爆棚的内容,也令偷窥与猎奇不值一提。“这款产品的确没有让我感到生活更快乐,甚至真的让我怀疑我身边的很多人到底还有没有那么可爱。这种感觉糟糕透了。”在彻底卸载软件后,骆轶航向公众发问:“你会真正地享受使用一款不需要负责且无法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不必履行保守他人秘密的承诺也无法让自己的秘密被保护起来,甚至捍卫自己的名誉都会变成一个笑话,并且进而加剧对朋友 、同事 、合作伙伴 、社交圈子伙伴甚至家人的猜忌的社交应用么?”

“匿名规则下会导致人性‘恶\’的呈现”

即便目前反感于“秘密”的用户,起初也难免被其特性所吸引。那么,人们为什么希望看到别人的“秘密”,又为什么忍不住把自己的“秘密”争先恐后发表在网络上呢?在社会心理学家 、中山大学心理系教师程乐华看来,“秘密”平台上分享的许多内容,其实并不能划入严格意义上“不可告人”的范畴。

“人们谈论这些事情,等于在新的平台上形成一种对话。这种对话以前是在实名的熟人平台上展开的,所以人们会很好奇,新平台上我周围的人怎么做,说什么。”而真正称得上“秘密”的,不外乎围绕着“性”“金钱”等方面。

“因为平时的社会规则不允许,或者说不主张人们去谈论这些内容,一旦出现,人们是很愿意看的。加之它们来自可能认识的人,自然会吸引人们的兴趣。”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 、外在的行为规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人们在网络上宣泄负能量与“吐槽”,有助于“本我”解除兴奋紧张以及释放能量。从这一点而言,倾诉是人性基本的需求。而披上匿名的“马甲”,没有了熟人间身份 、关系 、人情等方面的顾忌,为所欲为地“讲狠话”,在倾诉的同时还能收获回馈,最具抚慰效果。

至于备受用户诟病的流言 、造谣 、中伤等问题,程乐华认为症结在于“规则”。“人性的善恶,其实一直很受争论。我更倾向于认为,一般情况下人性善恶不是一个天赋观点,而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决定的状态,是否呈现出‘恶\’与社会规则直接相关。”他举出心理学家津巴多在1971年所做的一个著名的监狱实验:将招募而来身心健康的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

第七天时他们发现学生已完全按照各自的角色去行为,狱警真的会去虐待“同学犯人”。

“侵略战争时,日本人杀中国人,这是被日本所允许的,所以在他们的认知里并不觉得这是在作恶。”程乐华解释,“我举这些比较极端的实验和史实是为了说明,在新的互联网条件下,新的表现形态可能会被允许,人们就会去做被允许做的所有的事情。”“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因为有现实的社会规则,会限定我们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言之有据。但在像‘秘密\’这样一些匿名的系统里,这些规则就没有了。减少了符合社会规范的规则,人们很自然会说一些不一定真实,或者平时很难表达的内容。”他进一步总结,“秘密”等平台本身存在的基础是匿名,它分享秘密又不去检查秘密,这种规则下就会导致所谓人性“恶”的呈现。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频频“空投”垃圾谁人如此缺德

...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匿名,拧开了负能量的闸门?)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