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基 文/图
于蓝生于1921年,今年已是93岁高龄。她于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就读于抗日军政大学和女子大学。曾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话剧团、东北文工团、东北电影制片厂、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1949年登上银幕,主要影片有《翠岗红旗》、《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及《烈火中永生》等。她于1940年在延安同演员田方结婚,其子田壮壮为当今第五代名导演。她还是现中国电影家协会会长李雪健的大姑。
晚年的于蓝独居于北京电影学院附近一家普通的居民楼里,陈设很简单,日常生活由一位四川保姆照顾。她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在楼道的走廊里扶着轮椅走来走去,早餐后开始写字画画。近些年写了自传《于蓝自述》,很畅销。午饭后到附近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散步,一个小时后回家练字。她从不吃保健品。晚上看看电视,生活简单、朴素、乐观。
现在,于蓝已经很少看电影,听力也差了。偶尔在电视上看看电影,还是喜欢革命历史题材。
在于蓝不足十平米的小客厅里,最珍贵的莫过于墙上悬挂的她与周恩来总理的合影。周总理握着于蓝的手,她一头短发,笑容灿烂。这幅照片成为于蓝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周总理曾赞扬她“演了一个好妈妈!”那是1961年在香山举行的一次有关电影方面的会议期间,周总理同文艺工作者一起游览香山时对于蓝在《革命家庭》中的精彩表演的赞词。于蓝的影片不是很多,但几乎每一部都载入电影史册,成为红色经典。
花甲之年,于蓝受命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担任厂长,直至80高龄退休。其间,儿影拍摄了不少儿童题材的电影,《豆蔻年华》便是那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我同于蓝老师素昧平生。是八一厂著名演员宋春丽把她的地址告诉我的,我便将一篇已发表的《烈火中永生何以长盛不衰》的影评寄给她,同她交换进一步修改的意见。以后,我们便有了书信往来。
同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一样,我一生有两本最爱看的书,一是杨沫的《青春之歌》,另一本便是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那是60年代初,我分别用两天一晚的时间看完了这两本书。那时眼睛好,天色晚了还能借着微光看。我最喜欢的电影也是这由两本书改编的电影。几十年过去了,只要有《青春之歌》和《烈火中永生》,我都百看不厌。这两本书深深地打动了我,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蓝老师就这样走进了我的心,成为我毕生的偶像。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依然没有人能撼动她在我心中的位置。
尊敬的于蓝老师,我在这千里之外为您祝福了,祝福您在百年之寿时,依然能健在这个时代里!
附于蓝老师寄自北京中国儿童电影学会的明信片一帧。
新闻推荐
1938年~1943年,德国纳粹深入中国西藏——寻找“控制世界的‘地球轴心\’”异想天开打造“不死军团”
二战前后,中国的西藏远离战区,躲过了战火与硝烟,但并没有躲过纳粹德国的视线。1938年和1943年,纳粹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亲自组建了两支探险队,他们深入西藏,寻找“日耳曼民族的祖先”——亚特兰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