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2013年全球形势复杂多变,或暗流奔涌、危机四伏,或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或积重难返、踯躅不前……站在岁序更新的门槛,展望未知的一年,任前路坎坷,唯信心不变。
埃及局势: 重建路险
新华社驻开罗记者王蕾:根据过渡时期路线图,埃及民主进程将沿着修宪、公投、议会选举、总统选举的轨道前进。如果顺利,2014年年中埃及将产生新一届领导人及中央政府。但埃及政治重建面临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过渡政府已将穆斯林兄弟会定性为“恐怖主义集团”,为进一步打压穆兄会提供法律依据,但也会招致穆兄会乃至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报复。“难防难控”的恐怖袭击或将是埃及政府2014年的首要“敌人”。此外,频繁的游行示威和暴力冲突加剧民众对穆兄会的不满甚至怨恨,加速政治社会分裂,为埃及未来埋下隐患。
伊核问题: 融冰更难
新华社驻德黑兰记者杨定都、何光海:2013年11月24日,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在日内瓦达成第一阶段协议,打破伊核问题近十年僵局。2014年,协议的执行效果牵动人心。首先,各方对协议的解读存在分歧,落实协议的谈判进展缓慢。其次,伊朗国内保守派势力不容小觑,可能在协议执行过程中制造麻烦。而西方强硬派千方百计阻挠协议的成功,为协议执行增加了变数。但是,日内瓦协议毕竟受到伊朗民众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伊朗政府也有与西方改善关系的强烈意愿,落实第一阶段协议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阿富汗局势: 解构重构
新华社驻喀布尔记者陈杉、赵乙深:2014年阿富汗面临内政和安全双移交考验:阿富汗今年4月5日举行总统选举,面临重建后第一次权力移交;大部分外国战斗部队于2014年12月31日前撤出,阿富汗安全力量将全面承担国家安保职责。在开设和谈办公室无果后,塔利班态度重回强硬,频繁发动袭击并号召抵制总统选举和外国军队驻留。阿富汗和美国围绕新安全协议博弈不断,由于利益驱动和互信缺失,2014年双方将继续“斗而不破”。在撤军大背景下,原本由美国和北约主导的地区形势将面临重构。
朝核僵局: 缺乏互信
新华社前驻首尔记者姬新龙:朝核问题错综复杂、涉及多方关切,历经坎坷的六方会谈被认为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最佳平台。在中方不断努力下,朝鲜去年再次同意重返六方会谈框架,目前有关国家均未放弃六方会谈机制。但在重启六方会谈上,朝美存在重大分歧:前者要求无条件重启会谈,后者认为朝鲜应先实质性弃核。朝核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在于朝美间严重缺乏互信,其结果均无益于各方。各方应着眼于长远和大局,积累共识,创造条件重启对话,继而按照“9·19共同声明”所定原则和目标,均衡解决各方关切,朝着实现半岛无核化和东北亚长治久安的目标迈进。
叙利亚局势: 转危为机
新华社驻大马士革记者刘阳:第二次叙利亚问题日内瓦会议即将于1月22日召开。与第一次会议相比,叙利亚战局变化翻天覆地:政府军在全国战场占据主动,反对派中极端势力的滋长吓退了欧美信誓旦旦的援助。此消彼长之间,政府代表团在谈判桌前握有充足筹码。叙利亚今年将迎来7年一度的总统选举。缺乏领头羊的反对派在竞选中对巴沙尔构成威胁绝非易事。根据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时间表,叙境内化学武器和设备今年7月将销毁殆尽,去年险些引发欧美“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化武问题届时将不再成为叙政府的掣肘。经历两年多的惨淡之后,巴沙尔2014年似乎将迎来柳暗花明。
巴以和谈: 各说各话
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范小林:迫于奥巴马政府强势推动,巴以双方2013年7月勉强恢复中断近3年的直接和谈,并答应美方9个月内就“最终地位问题”达成协议。如今,谈判进行20多轮却毫无进展,任凭美国国务卿克里十访中东,巴以双方依旧各说各话,所谓的和谈至今仍未触及根本问题。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在日内瓦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令以色列领导人大为恼火。以色列同意重启和谈的“交换条件”就是美方在伊核问题上必须对以方作出“战略担保”。以色列今后会否继续“我行我素”对抗美方促和努力值得关注。如果“仲裁者”美国不能真正做到公正公平,所谓和平,依旧是空谈。
非洲反恐: 阴云难散
新华社驻内罗毕记者陈莹莹:2014年非洲安全局势依然堪忧。2013年9月21日,肯尼亚首都一购物中心遭恐怖袭击,事件的罪魁祸首是索马里的宗教激进组织“伊斯兰青年运动”,但恐怖分子中不乏西方人身影,暴露出恐怖组织国际化以及非洲安全形势日益恶化的现实。非洲国家对安全挑战的认识虽然逐步加深,但完善集体安全机制仍面临政治分歧、资金困难等诸多难题。非洲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并得到国际社会鼎力支持,才能彻底驱散笼罩在非洲大陆上的安全阴云。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新闻推荐
春城的春天,阳光明媚。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却给这座城市蒙上了阴霾———1日晚,昆明火车站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面对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