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41版)
1
1998年,小燕子不再穿花衣,不再年年春天来这里。“小燕子”被一名还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大二的大眼睛女生冠了名,这个女生,名叫赵薇。
那一年,不管你在哪里,你一定都和其他人干过同一件事情—— — 守在电
视机前看《还珠格格》。这
个举动成为了那一年,所有有电视的中国人的群体性动作。
尤其对当时还在读书、对娱乐接受最为敏感的80后,这种狂热让人兴奋。
“赵薇”就像“英语”一样,成为了年轻人之间通用的交流媒介。喜欢她的和不喜欢她的人在吵,都喜欢她的人在聊,她就像大家在嘴上操练的“第八套广播体操”,关于她,每个人都能有的放矢说上两句。
赵薇成为网络普及前,最后一个靠口口相传的古老模式红遍中国的娱乐明星。
她有多红?问问那个时候开印刷厂的老板就知
道。靠着印赵薇和《还珠
格格》的贴纸,一大批行将倒闭的印刷厂完成了一次集体的回光返照。在那之后,它们中的大多数倒闭了,剩下的那些,因为没碰着第二个赵薇,再也没靠印明星贴纸赚过钱。
不管你是否是赵薇的粉丝,她就站在那里,站在每一个80后的青春里,当然,也站在那些印刷厂老板最后的辉煌里。
2
能够站在所有80后的青春里,是因为赵薇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大家都还是学生,都还处在“小小少年,没有烦恼”的年代。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这个安徽姑娘一样一夜成名,但她也因此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
那个时代,内地电视圈是没有年轻偶像的,赵薇是第一个。她对抗的不是“人”,而是一个“台”—— —开始逐渐渗入内地的
TVB。
现如今,虽然晋升为赵导的赵薇已经不太愿意
再谈《还珠格格》,但不可
否认,这部剧几乎以一己之力,奠定了她日后的演艺生涯。
现在回想起来,很难讲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群体性迷恋赵薇,是真的迷恋她个人,还是对小燕子的喜爱的一种移情。可以确定的只是,“每天上学好辛苦啊,要是像小燕子那样敢爱敢恨多好啊”的这种情感,总会时不时在心窝里探出头来。
赵薇说,还珠格格》火的那阵子,也没有把自己当成偶像。这或许是句大实话,因为大家都把她当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向往。
“一层窗户纸的距离”,指的就是这个。对爱情来说,这是最短的距离,对偶像和粉丝来说,这是最长的距离。
3
剥离开和粉丝们的这种水乳交融的情绪互动,赵薇的整个生涯反倒是平淡无奇了。
一夜成名后,赵薇片约不断,她能够仅依靠消费敢爱敢恨的重复角色,便轻而易举地Up,Up,Up。
出唱片也照卖,哪怕有人吐槽她是在唱儿歌,甚至不是在唱而是在“念歌”。
可是,So,What?那时候,她的竞争对手实在太少,更重要的是,她的背后站着一代人。
真正的打击,反倒是事业之外的波诡云谲。军旗装、打人事件、泼粪门、神秘男友……赵薇的青春比大多数人早开始了几年,她的青春挫折,也如约而至迟到了好几年。
如同她当年的全民大热,一连串的负面新闻让她陷入全民指责。有多爱就有多恨,这话俗得很真切,至少那几年的赵薇,也终于像个普通人一样,踏踏实实地感受到了青春操蛋的那部分。
4
闹过丑闻的明星不少,但像赵薇这样,能被连串丑闻打击到事业停滞的明星,还真不多。原因?还是因为她的背后站着一代人。
爱她的人失望,剩下的人在看笑话。在代言了一代人之后,想要重新站起来,赵薇只能靠自己。
这个时候,距离《还
珠格格》已经有些年头了,赵薇在奔三的路上只差跨过最后一个栏。
《京华烟云》的大家闺
秀,是赵薇低谷抬头的高调头炮,大家发现,小燕子这
次终于长大;再往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夜·上
海》,赵薇在文艺片里缓慢
恢复元气,然后在《赤壁》画
皮》里绽放,彻底摘掉“票房毒药”的帽子。
用“浪子回头”来表述这段经历有点儿过,更确切的表述,或许应该是“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青春的腰伤一旦痊愈,那离告别青春,就不远了。
5
考研,结婚,生女。
回到正轨的赵薇,一口气把后青春时代的几项“任务”当成剩饭一扫而光。
这一次,没有聚光灯,没有围观,赵薇的后青春时代,结束得匆忙且低调。
谁的青春不是草草结束?那些曾经在1998年围坐在电视前的孩子们,也同样早已工作,结婚,生子。大家各自奔忙,鲜少聚会,在一起谈的是奶粉、选学校、房子、车子,都忘记了压在箱底曾经念念不忘的情书、偷偷藏起来保存的饭卡,或者宿舍兄弟的合照。
1998年,我们希望像小燕子一样,敢爱敢恨,恣意青春;2013年,我们只希望像赵薇一样,活得恬淡,再谈起不久前的青春时,能从容淡定地说出一句—— —
我不遗憾。(星娱)
新闻推荐
“少妻”诉离婚只为求解脱 疑心重且嗜赌的“老夫”感叹:她嫌我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