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民
历史大剧《赵氏孤儿案》正在央视黄金档热播,那段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再度走入公众视野,忠奸斗争、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义举再次引起观众心灵的震撼。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之后,却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被放大的传奇,始作俑者是司马迁,以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加工,遂成现在的样子。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故事第一次被文字记载是在《左传宣公二年》里,晋灵公和赵盾,一个是君,一个是臣,但他们之间发生了矛盾,晋灵公想致赵盾于死地,派人行刺他,赵盾吓得连夜出逃,还没逃出国门,就得知他的弟弟赵穿把晋灵公杀掉了,于是赵盾就回来了。故事第二次被记载,是在《左传鲁成公八年》里,这里出现了一个三角恋,主角是庄姬、赵朔以及他的弟弟赵婴,赵氏家族出面干预,庄姬就趁机向晋侯进谗言,鼓动晋候除掉赵家,晋候便听信了庄姬的话,清除了赵氏家族,赵朔的遗腹子赵武被庄姬藏在宫中,长大成人后被恢复名誉,官至上卿,赵氏家族又重新显赫起来。
自司马迁后,这种价值观被不断放大,故事越编越复杂,人物形象越来越高大,元代剧作家纪祥君将这个故事改编成杂剧《赵氏孤儿》,增加了大量戏剧性的情节,此后数百年间,这个版本被不断改编,甚至传至欧洲,由法国著名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改编成《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国内的各个戏种也纷纷将其改编,情节越来越复杂,故事越来越精彩,也离历史的真实越来越远了。
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巨大,剧中人物的形象也成为正义之士的偶像,文天祥被俘后押往大都,途中曾赋诗一首:“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抓捕变法人士,梁启超到浏阳会馆去劝说谭嗣同出走日本,但谭嗣同仍坚持要留下来以求一死,他神情庄重地对梁启超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沉默了一会之后,他将所著文稿托付给梁启超,然后语重心长的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就这样,一个原本极其简单的历史事件,经过层层演义,拔高成了一个“昏君当道,忠良灭门,义士救主,正义重申”的极其复杂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彰显“轻生死、重承诺”的价值理念,也是儒家所倡导的忠义至上价值观的体现,表达了国人对于架构完美的人格平台的一种追求。
新闻推荐
不少艺人片约大减,而且即便有戏拍,也不能确保这些戏最终能跟观众见面,他们发现倒是综艺节目最有保障。让成名歌手忐忑接受观众评头论足的《我是歌手》落幕了,两档对明星更不留情面的跳水节目《星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