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北区八一实验学校 陆活兰
课堂问答对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提供学习线索、提供练习和反馈机会、促进学习结果迁移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却不尽人意,常常是问得很随意,或很生硬,不能起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如何设计问题,才有利于学生探索活动的积极开展呢?下面以初中生物课为例谈谈一些看法。
一、问题设置思路
一节课的问题设计首先要有整体构思,要以一两个核心问题将所有设问统领起来,使学生思维不断线,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第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考有明确的方向,即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使学生将新内容与原有知识和经验建立有效的联系,为新知识整合到原有知识结构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提问时机要适当。如将提问放在观察之后,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而科学观察应该是有明确目的的。若将提问放在详细观察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就能提高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二、设置问题的“五性”
1.准确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力求设计的问题准确、精炼,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应该考虑学生思维的连贯性,问题之间逻辑上紧密衔接。在讲述“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资料,然后提问:①“小多莉(克隆羊)虽然是由C羊生出来的,但它的长相却一点也不像C羊,而几乎是跟B羊一模一样”,这说明多莉的遗传信息来处哪只羊?(B羊)②“B羊在实验中提供了什么?”(细胞核)③“这说明遗传信息在细胞中的哪部分结构中?”我还没有问完,学生已经抢先回答了,这表明学生已经很自然地得出了“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的结论。在这过程中,问题问得很清晰,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学生很容易就形成了清晰的概念。
2.具体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例如“鱼的身体怎样?”、“提一桶水上楼,手臂怎样?”这类的提问,让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应将问题具体化,可提问“鲫鱼的身体呈什么形状?身体分为几部分?体表有什么覆盖?”、“提一桶水上楼,这时手臂的肱二头向和肱三头分别处于什么状态?”等。
3.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回答的问题。如讲到“细菌”一节时,通过让学生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回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以及动物和植物的营养方式,讨论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后,提问:“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这样设问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通过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4.趣味性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例如,在讲到“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节时。我先提了两个问题:1.一对双眼皮的夫妇却生了个单眼皮的儿子,这是怎么回事呢?2.“你读过《红楼梦》这部小说吗?小说中的人物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他们的爱情悲剧让读者唏嘘不已,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宝玉和黛玉结婚合适吗?为什么?”这样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提问,很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
5.开放性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中,学生在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之后,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教师提出:具备这些外界条件,有的种子还是不能够萌发芽,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或探究:种子萌发还需要内在的条件。
三、设置问题的“四度”
1.难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实。”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跨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要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3.梯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如在讲到“生物进化的历程”一节时,我结合课本中的生命进化树,采用先复习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对已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相关知识进行回忆,然后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重新综合,就能使学生总结出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再用同样的复习提问,让学生回忆一些动物类群的知识,使学生也总结出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最后综合总结得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4.密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疏密有间,在紧张的高潮之后要继以小的停顿,让学生对输入的信息有时间梳理,以利于大脑皮层的有效储存。如果一堂课都充满了问题,没有高潮没有低潮,学生到后来难以提起兴趣。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可利用操作的间隙,根据实验技能训练要求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在实验前,为什么要给植物遮光1—2天?为什么要把摘下的叶子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呢?以前曾学过用什么方法鉴定淀粉?这类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每项操作目的,而且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较好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探究,最终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进而大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