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年前,内地的流行音乐尚处天地未开的混沌状态,而一江之隔、弹丸之地的香港,已义无反顾,纵身投入世界流行音乐大潮,自粤
曲中孕育而出的Canto=Pop(粤语
歌)悄然而生。不多时,黄金的80年代到来,粤语歌曲大功练成,自此横扫天下,睥睨一切。然而世间万物,盛极而衰,狮子山下仍余音缭绕,夕阳的余晖却已要收敛。四大填词圣手黄霑、郑国江、卢国沾、邓伟雄奠定的辉煌江山,在缺乏后继文化支援的传承之下,由梅艳芳、谭咏麟、张国荣、四大天王、陈奕迅等人相继接力,苦撑20余载。此后旧人逝去,连带的香江意气的才思与文化情怀一同日渐枯竭,新人如野地新草,终日于寒风中挣扎求存。跃马江湖、沧海一笑的豪气已成明日黄花,惟叹一声:逝者如斯夫,廉颇老矣……
溯源篇:
地域文化特质中隐患埋伏
世人所见,港人素来善于在狭窄的空间之内,缔造出无数可能性,这个城市奉行的是墨家的兼爱,务求在最快的速度之内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将穿梭往来于此的文化消融为养料并吸收,缔结出港式风情的旖旎之花。
于是,从60、70年代穿着阔腿裤,组起莲花乐队,将英文歌曲旧貌换新颜,代表“摩登化新一代”的许冠杰,到90年代虎头蛇尾的香港原创歌运动之前,尚未被音乐全球化强势反扑的香港乐坛,身倚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入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酿就包容与实际并存的特质,有如一片花圃,容积有限,却足以容纳各式各样的奇葩。
港人的信条始终是:“一首歌的地域来源,只有学术界才有兴趣知道。”这片花圃之中,黄霑式的洒脱不羁、侠骨柔肠,是港式音乐文化最初,也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60年代的粤语歌,往往只是粤语片的附庸,电影本身已有不少“七日鲜”水货,歌曲更易沦为“半日鲜”的赶工成色。然而尽管做工粗糙,从写词、编曲到弹奏都不尽如人意,却依然大受市井百姓欢迎。你可以想像,数十年后被千夫所指的“港式造星速度”、“粗制滥造”,其实早在盛年未至之前,已初露端倪。
时势篇:
时代变迁与兴衰起落香港CASH(作曲家及填词人协
会)的数据显示,1979年到1989年,10年期间,音乐创作人的人数从91人攀升至851人,增长近10倍。此时正逢香港经济旺畅,大兴土木,高楼大厦随处矗立,地下铁也通了车,CD和卡拉OK面市,港人唱歌的音量、水准皆有大幅提升;而盗版尚未猖獗,卡带加收音机随时待命,电台24小时不间断播放音乐,且1979年后,walkman在香港已经逐渐普及……整个香港,沉浸在一片兴致勃勃、蒸蒸日上的生机之中,音乐需求从未如此旺盛,80年代尾也成为唱片工业及音乐娱乐事业的高峰期。1989年的香港,有120-130张唱片面世,平均每3天就有一张新碟推出。
1982年成为一个新的起点,造星运动的轰轰烈烈,始于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的盟主梅艳芳。她以浓艳的妆容、醇厚的嗓音向世人诠释了何谓风情,并一鸣惊人。此后谭咏麟、张国荣二人的粉丝之争,反而凸显了歌手偶像化之后暴风骤雨式的骇人气势,成为造星工业的民意助推力。自此三人稳占巨星偶像地位,尝到甜头的唱片公司以此程序为蓝图,依葫芦画瓢,喜滋滋打造各类偶像,新人亦层出不穷,比如周慧敏、叶倩文等,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后来的中流砥柱。直至1992年,巨星们急流勇退,于是,四大天王迎头而上,而以此为分界,香港乐坛进入歌舞升平的粉饰阶段……而自90年代至今,曾经铸造辉煌的造星工业,如今已是积重难返,药石罔效。若以中医症状而言,现在的造星机制早已经无法适应气候变化,浑身上下都是毛病。多位制作人及音乐人甚至下了断言:若无起色,5年之内,香港乐坛的影响力会尘归尘,土归土,安息可也。
垂危篇:
积重难返的尴尬现状
四大天王时代以后,以市场为导向的唱片公司,并不讳言自己在做的是一门生意,惟“市场”马首是瞻,金牌大风的高层陈辉虹对此理直气壮:情怀能当饭吃吗?资深词人刘卓辉却另有看法:“第一代唱片公司的高层
如郑东汉(郑中基之父),还保留着音
乐人的本色,存留一些文化情怀;第二代为营销人员,关注的是市场;第三代,即今天的这一批高层,已经进一步变成了会计,对于收支、保本等敏感非常,一代比一代更看重利润。”文以载道的使命感几近完全摈弃,如今的乐坛领头人奉行的是完全的现实主义,无利不起早。
雪上加霜的是,盗版和网络下载的猖獗,令唱片销售锐减,唱片公司耐性渐无,新人推出计划日趋保守,而最受欢迎的新人,是像王梓轩这样,自己的工作室足以解决一切费用,唱片公司只负责帮忙出唱片并发行即可。
有限的资源,则被公司投入可以利益最大化的项目,因此香港乐坛情歌的单一倾向化日趋严重,其比例甚至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如今的香港,媒体与媒体之间、唱片公司与媒体之间各自为政,关系如同绷紧的弦,稍有风吹草动就剑拔弩张。
各自为政,缺乏共识,动辄群情激奋、大打出手的割据局面,削弱了自80、90年代以来,香港乐坛传承下来的凝聚力、影响力,媒体公信力也因此下降,奖项对于一个新人的助推力自然越来越小。
“家和万事兴”此古训,对于如今的香港
乐坛,颇为适用。(林楚捺)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