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热点 娱乐八卦 明星新闻 电视剧 电影 综艺 音乐
地方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正文

王世龙:诗意的栖居

来源:日照日报 2010-11-18 20:36   https://www.yybnet.net/

欢迎社会各界提供相关线索、人物资料以及联系方式。本专栏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需经本社同意。

本社特派记者部联系电话:0633-8010009 邮箱:hhcb99@126.com

本报记者 南 方

□ 王世龙简历

1965年11月生于山东省莒县。笔名海生、海川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校园文学研究专家。曾任教18年(破格晋升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责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报《语文导报—文学校园》执行总编。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组组长、“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编委会总编,中国教育文学网总编。主持策划了“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文心雕龙杯”全国新课标写作才艺大赛,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曾主持“十五”国家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主要成果为“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策略。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其诗歌、散文诗被选入《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等多种权威选本,已出版诗集《乡土恋情》、《山庄》(二人合著)、《99首诗》,散文诗集《日照东方》,理论集《校园文学与创作》《论校园文学》(与同仁合著)等,主编出版《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等校园文学及其研究图书数十种。《文艺报》《文学报》等十几家报刊对其诗歌创作曾予以评价,《中国教育报》对其校园文学研究进行多次报道。

上世纪80年代的山东诗坛,曾孕育出一大批乡土诗人,王世龙是其中之一,他曾以海生为笔名,立志开创“山泉”诗派,用诗歌语言审视这个对他来说有点不公平的世界。王世龙,这位被誉为“山泉诗人”的勇者,以他的坚韧和顽强,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以他的执著和激情,以他的文学梦和育人情怀,在北京撑起了一片天。

人说文如其人,王世龙的诗却和他的内心世界有强烈反差。他的诗如山泉般羞涩而单纯,敏感而平静,他的语言像一汪平静的湖水无波无澜。但熟悉他的朋友都说他“表里不一”,就像那休眠的火山,在沉默、冷硬的外壳下,其实岩浆翻滚,烈焰熊熊。或许,这就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只是现在,王世龙奔忙于京都,把心智都用在了办报刊、研究课题等发展“校园文学”的教育事业上了。因为事业,他无可奈何地把写诗扔在了一边,用他的话说:“离开了生养的乡土,诗已无处扎根,飘浮在空中,找不到新的土壤,总是处于生活在别处的感觉,内心时时充满了一种矛盾而苦恼。这是因为我的心里还是爱着诗歌,虽然我现在没有去写,但我不会放弃对诗歌的追求,只是追求的方式不一样了。诗歌不断给我精神的动力与追求的方向,帮助着我成长并一步步走向成功。”

身残志坚,自强不息

因儿时发高烧得了小儿麻痹症,王世龙的右腿留下了残疾。他曾经很自卑,“但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腿不灵便就放弃追求。我总希望自己走路的时候能一步一个脚印,虽然这很难。”行动不便给他留下了终身痛苦,但也激励他不断拼搏。正像他自己所说:“残疾的身体像一只蜗牛,不能从沉重的壳中解脱。但正是‘沉重\’,才使我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迫使我义无反顾地追求着表达生命的最高方式。”(《乡土恋情·自序》)但是,现实却一次次打击着王世龙。1981年,刻苦学习的他,在年级里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认为自己的唯一出路就是考上大学,但是他因为身体的残疾,连报考的资格都被取消了。王世龙的世界突然变黑了,当民办教师的母亲毅然决定让儿子替她在村里小学做老师,十七岁的他还不明事理,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了。又是父母给了他成长的基础,于是,他一边学习教学,一边拿起笔来开始天马行空地用文字编制梦幻,是如山泉一般汩汩流淌的诗歌情怀滋养着他,激励着他,使他有着山泉一般的人格。现在回顾起来,他感叹地说:“做事、作诗都不能过于功利,人要顺其自然,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1983年,由于王世龙自学刻苦,教学成绩突出,被乡里调到一所初中教学;1986年,具备了民办教师报考大学条件的他,就报了名。他把这次考试当做自己命运的转折点,不声不响地狠下了一番功夫,自学复习。

考试那天,他与8位同事一起去邻县莒南师范赶考,几个人骑着自行车蹬了50里土路先到莒县县城,然后又坐客车到莒南师范。考试结束后接着往回赶。当时天已经黑了,几个年轻人说着笑着,都说这次考试没问题,只有王世龙一个人心情因担心而沉重,不愿说话。忽然迎面来了一辆汽车,强烈的车灯光照得王世龙的眼睛睁不开,看不见前面的路,恰巧王世龙碰到了路边一小堆沙土,腿脚本不灵活的他控制不住车把,一下摔了下来。好在是沙土,伤得不重,前面几个人见王世龙摔倒在地,急忙停下,王世龙不说话也不辩解。他坚持和其他人一样,连夜赶回山中的家。到家时已是半夜了。

等考试成绩出来后,大家都很惊讶,只有他一人考中了。

钟情诗歌,依恋故乡

1987年,一直钟情诗歌的王世龙创办了山泉文学社。山泉文学社是学生、老师和一些社会人士自发组成的,都是文学爱好者。可以说那是最底层农村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年轻人对诗歌的迷恋是上瘾的,是纯粹的。诗歌就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命与诗同在。文学社的骨干,现在大多都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

山泉文学社还经常举行“山泉笔会”,以诗会友。后来,山泉文学社越来越壮大,《大众日报》《临沂大众》报等先后报道过他办文学社的事迹,并发表社员们的作品。王世龙在沂蒙地区出了名,不断收到文学青年的来信要求参加文学社。说起这些事来,王世龙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与骄傲。

1987年,王世龙的处女作《淘米》发表在《临沂大众》报上,以其山里人的质朴,写出了他对大山、家园的恋情。山里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对家乡的依恋情结。王世龙胸怀里更是充溢了对故园的爱、对家乡父老的深情。在他的眼里,家乡人民平凡的日常生活也都充满了氤氲的诗意:“这天真好,阳光真好/我媳妇脱了棉衣/蓬勃地炒糖豆/我在天井中像从前父亲的样子/打‘簸箕\’布‘福囤\’/祈祷民间吉祥”(《二月二》)……

提炼生活,感悟生命,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源泉。王世龙提炼生活的能力是很强的,这也许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并由这经历所引发的思考有关,与他的家乡情和家乡情对他内心的冲击有关。有许多篇章完全可以铺展开来,细致描述,写成散文,可他不。如他在后记中写:“淘洗使我们获得金子。”这种金质的火花就蕴藏在短小的文字中,使他的散文诗在浓厚的抒情之余,充满了哲理性的求索与思考;这思辨色彩的关照,使他的题材不再单薄,让人感到生活的内涵既深奥又浅显,既朦胧又清晰,既复杂又单纯。

王世龙散文诗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说,离开了乡土,就没有了他的诗。他的心灵之根深深地扎在生养自己的乡土中。诗集《日照东方》的书名所传达的,正是他想表达的主旨。他以散文诗体在努力挖掘东方文明之根,以更好地认识眼前的生活,憧憬未来。

寄情校园,教育为先

王世龙是一个痴迷的诗歌爱好者,同时又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教师。大石头中学几经变迁,他始终守着,在坚硬的石缝里开凿“山泉”。订阅报刊使他的视野逐渐开阔起来,他发现全国各地,天南海北,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农村,都有如他一样爱好文学的教师在鼓捣文学社。何不为全国各地喜欢文学的老师和校园文学社团编选几本文集呢?1993年,他反复考虑拟好了一份征稿启事,向北京的诗友打听到冰心的地址,写信给冰心老人求助。他的真诚和美好的想法得到了冰心的支持,很快,冰心的一封信和题写的书名从北京寄到了大石头中学。王世龙收到后,自然是欢欣鼓舞,几经努力,终于编选出版了4卷本的“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文艺报》《中国教育报》等予以评价。

1995年,王世龙到首都师范大学进修,任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开始了他的北京之旅,也开始了他对校园文学孜孜不倦的研究。当时,首都师范大学校报一整版介绍了王世龙的诗歌,在首师大的校园里也引起了轰动,在学生之间竞相传阅,这也是他把校园文学研究坚持到底的一种动力。

天却总不随人愿,一腔热情似火的王世龙不习惯大都市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太适应这里的条条框框,不太愿意受这里的束缚。他在心理的夹缝中丢失了方向,也丢失了文字,如飘在空中,上上下下,左冲右突。他说,都市里容易丢失自己,他的根在日照莒地,他不能走得太远太久,就像灵魂与肉体不能分离太久一样……所以,他选择离开。1997年他满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北京,回到了老家大石头乡。

然而,回乡是他心理上的平衡过度,在家乡呆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天地太小。于是,经过休整之后,2000年,王世龙再次来到北京,应聘到《中学生》杂志当编辑。此时的他已没了以前的迷茫,而是像个挫败后再度崛起的英雄,为了心中的理想奋斗。

他说:“从当教师到做中学生刊物的编辑,实际上没有离开教育,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做教师,这是适合我的工作,我是把诗歌的激情用于办刊物,把精力投入到帮助学生们写作上。能推出更多的文学新苗,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文学,这比自己写几首诗更有价值!”王世龙在编辑之余,热心于开展文学教育活动,并先后承担了“十五”国家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和全国中语会“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课题。他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校园文学大课堂”的语文教育方式,在一百多家实验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同仁共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为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出版了他的个人专著《校园文学与创作》和他主编的《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教师文学修养研究》等学术著作。现在,他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与同仁编著了《论校园文学》一书,成为校园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唯一研究成果。

2010年4月,在几位名家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会(全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担任常务副会长,这为他的事业发展又展开了新的一页。

这些年来他奔忙于拥挤的京都,为全国各地学校开展校园文学教学活动而甘做人梯,推举他人,默默奉献,与许多教师、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得到了许多大作家、教育老专家的信赖。他当年的诗友有的成了全国著名诗人,虽然他没有写出太多作品,在文坛上没有成名,但他实际上就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因为诗的精神已深入他的心灵,以至于和实际生活分不清楚,不知是把诗歌当成生活,还是把生活当成诗。他总是以诗性情对待人和事,他总是以诗的热情追逐着梦想,总是以诗的美好境界去对待生活!因而,他活得很富有,很有劲!再悲哀的人,只要和他在一起,都会觉得人活着是多么美好!他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美好的诗篇。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王世龙的话一直都是他生活写真的印证。他也一直在诗的原野上远行,在教育的田园里耕耘着。和他交谈到最后,他感叹地说:“生活的阅历与积累,使我时时产生写诗的冲动,待我静下来,我还会写的,写出自己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那时的诗歌会有力量的!”

王世龙近照 

新闻推荐

刘现军:燃烧的激情

本报记者 夏宗伟□刘现军简历莒县果庄乡人。1978年3月出生,1997年12月入伍,2003年9月入党,现...

相关新闻:
金陵的救赎2012-01-12 00:52
猜你喜欢:
评论:(王世龙:诗意的栖居)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